百年老院迎来“蝶变新生”

青岛早报 2019-10-01 05:20 大字

[摘要]新华里大院以前是杂乱、破败的大杂院如今是优美、整洁的智能小区

在市北区台东街道,有这样一个老院子,从几十年前只有公共厕所、公共水龙头的大杂院,摇身一变成为了安保一流、环境优美的封闭式小区。没有了随意堆积的杂物,没有了荒废破败的花坛,映入眼前的是干净整洁的小广场和树荫下乘凉、玩耍的老人与孩子。它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新华里大院。

从“新兴市场”到“东亚里”再到“新华里”,作为曾经岛城面积最大的里院之一,历经百年风霜洗礼的新华里大院,是不少老青岛人难以忘却的记忆,也是青岛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与见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两位新华里大院发展变迁的见证人,一同追寻它的“前世今生”。

前世

大院曾是台东镇三大市场之一

今年80岁的于先文是新华里大院的老住户了,1947年,8岁的他和父母以及弟弟搬到了新华里大院居住,这一住就是70多年。 “当时这里还叫‘东亚里’,是日本侵占青岛时期建的一个大院,大家住的都是带‘吊铺’的平房,也叫‘日本劳工房’。 ”

据了解,新华里大院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初建时叫做“新兴市场”,与大陆市场、东兴市场并称为“台东镇三大市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汇集了各行各业的人士,每逢赶集的日子,更是热闹非凡。后来,随着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多,“新兴市场”逐渐演化为平民大院,二战日军侵占青岛时期,将之改名为“东亚里”。

“青岛解放后,1951年的时候,市政府正式把这里改名为‘新华里’,之后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现在。”据于先文介绍,新华里大院四周分别被威海路、长春路、和兴路、洮南路所环绕,在当初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棚户区,纵横分布有几十条弄巷,居住着上千户居民。 “以前这周围很繁华,靠近长春路的地方是一排门头房,靠近威海路的拐角是铝制品总厂,旁边还有个说书的地方,附近商店、理发铺、修自行车铺都有。 ”

整个大院只有两个公共厕所

虽说大院周围商铺众多,可院内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于先文告诉记者,刚搬来时,一家四口一起挤在只有十几平米的平房里,随着弟弟妹妹的陆续出生,家中人口变多,居住环境也就变得更为狭小拥挤了。“整个新华里大院只有两个公共厕所、两个公共水龙头,每到早晨上厕所时间,院子里都排着长队。”不仅厕所满足不了居民需求,就连仅有的两个水龙头也是每天定时开放。 “到了打水的时间,大家就提着水桶在院子里排队挑水,一桶水要一分钱。 ”

于先文告诉记者,回忆起那时的生活,虽然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可邻里之间的关系比现在要亲近不少。尤其到了夏天,孩子们就铺着凉席在院子里乘凉、玩耍,天热的时候有时晚上都会睡在院子里。到了晚上吃饭时间,家家户户都会一起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饭,场面十分热闹温馨。

1977年前后,当于先文得知了新华里棚户区要进行旧房拆迁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激动。“当时是根据家中人口来分配房屋数量和房屋面积的,1980年我们正式搬进了楼房里,拿到钥匙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跑进新房子里到处参观,感觉十分新鲜。 ”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次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加上2008年开始的综合整治工作,以往的大杂院,摇身一变成了如今占地3万余平方米、共19个楼座、居民1300多户的新楼院。回忆这70年间的岁月变迁,于先文十分感慨,8岁到80岁,70多年里,他和新华里大院共同成长,亦见证了这一百年老院的岁月变迁。

新闻推荐

小镇店主的零售“新姿势”

从买来“用”到买来“享受”、从卖货“老把式”到零售“新姿势”……在广西防城港一家边陲小镇的门店里,记者感受到中国下...

东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兴,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