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助阵春耕忙 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万亩示范基地开工

半岛都市报 2020-03-20 01:58 大字

机械化耕作、无人机巡航,盐碱地试验田中一片繁忙景象。半岛记者黄冬梅通讯员王路超

270部机械入场,10部无人机空中飞翔,3月5日上午,位于桃源河畔的盐碱地试验田中一片繁忙景象,上马街道盐碱地稻作改良万亩示范基地开工仪式在这里举行,拉开了盐碱地水稻春耕的热潮。今年5月份,这里5000亩经过改良的土地上将全部插上水稻秧苗。

开工仪式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院士特意发来致信。他表示,去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山东省东营市盐碱地试种耐盐碱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500亩,实现平均单产600公斤/亩,高产田块达到800公斤/亩。为了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计划将耐盐碱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的种植面积在青岛市城阳区、东营市、潍坊市的盐碱地扩大到1万亩以上。

机械化春耕图在上马上演

上午10时,春耕仪式开始,工人、机械陆续入场。“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同时不能忽略疫情防控。”上马街道农办工作人员说,入场前,所有进入作业区域内的工人都要按要求测量体温,同时对所有机械进行消毒。

此次作业的范围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去年已经插秧的千亩盐碱地,另一个区域将采用“四维改良法”进行土壤改良,以达到插秧的要求,共涉及土地5000亩。疫情期间,当天的开工仪式以机械作业为主,参与的各种机械达270部,包括挖掘机、铲车、运输车及旋耕机等。

无人机喷洒加巡逻成常态

试验田中,植保无人机在不同区域巡回飞行。“当天参与作业的有5部无人机。”上马街道农办工作人员说,其中4部无人机负责喷洒土壤调节剂,另一部负责巡航。植保无人机采用GPS定位系统,前期只需对作业区域进行测量登记,并标记水塘、电线杆等障碍物数据,再将数据传至手持终端,无人机即可根据设定的线路、区域进行喷洒作业,安全省时省力。

“无人机的使用是疫情的需要,属于试验阶段,今后将逐步推广。”工作人员说,桃源河两岸共有盐碱地13000亩,初步确定5000用来种植水稻,随着土壤的改良,其余土地将有效利用。今后,除了使用无人机喷洒土壤调节剂外,还将启用田间无人机监管,届时将会出现无人机在田间巡逻的场景,可极大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两个月后5000亩盐碱地插秧

除了试验田一幅繁忙的春耕画面外,在基地研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也在紧张忙碌着。他们正在检测稻种样品,测试种子发芽率,通过对全国各基地水土气候条件分析,选择符合当地光热条件的品种材料,并将种子进行筛选,为各基地的海水稻种植生产做好备种分装。

通过盐碱地的全面开垦整理,上马街道将于5月份在这5000亩改良土地上全部插上水稻秧苗,这将直接带动桃源河两岸13000多亩盐碱地的高效利用,助力实现万亩荒滩地变良田,打造形成令世人瞩目的“盐碱地改良生态+稻作改良产品生态+盐碱地改良后种植生态、改造生态”智慧农业发展应用场景,通过这几大生态的融合,必将激发出整个“盐碱地改良+智慧农业”产业的示范展示效应和巨大经济效能。

打造世界级智慧农业产业基地

袁隆平院士计划在全国开展海水稻万亩片实验示范,在山东青岛、潍坊、东营等地示范推广耐盐碱水稻一万亩以上,在内蒙古杭锦旗、新疆等地示范推广五千亩以上,海水稻团队今年在全国的示范种植面积将100万亩。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曾说,作物种子杂交改造和土地数字化改造的交汇对接,将在全球打开一个巨大的新农业革命的想象空间。

而今天,这种交汇对接已经在上马这片土地上演,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深化城阳区在“土地改良+智慧农业”领域的先发和引领优势,助力打造世界级的智慧农业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

新闻推荐

从“不可能”到创下国内纪录 东营港一个项目激活一条主产业链

□记者贾瑞君李明通讯员陈仕钊报道本报东营讯3月17日下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同贤再次...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