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司法公平的最后关口
□记者 王晶
通讯员 周道洋来倩倩 报道
本报东营讯 10月24日,走入河口区刑事执行人权保障中心办公楼,迎面就能看到墙上写着“权心维你”四个大字,“这既是我们中心运行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维护公平正义的执检初衷。”河口区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局局长李红介绍。
一站式服务大厅、起航讲堂、为刑事被执行人中的“两无”人员专门设置的生活区等区域,以及充分体现东营检察智慧的三大智能平台。“润物细无声”是对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最好的注释,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期盼。
“愿用更多的努力,去换取多一个刑事被执行人的涅槃重生。”正是源于这种初衷,自2012年以来,河口区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2012年6月,建立无羁押必要人员帮教基地——黄河中途驿站。2014年2月,建立“黄河驿站”,把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全市统一的监督平台,为部分人员提供临时就业、住宿培训、心理咨询等帮教措施。
说起刑事执行人权保障中心的故事,“在这里面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李红说道。
史某因伙同他人在输油管线上打孔盗油,2017年9月11日,被依法逮捕。驻所检察干警在对监室例行日常检查时发现史某情绪低落。同年9月18日,河口区检察院启动对史某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检察官发现,史某属初犯、偶犯,到案后认罪态度较好,确有悔改表现,而且母亲常年有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为此,该院向办案机关提出变更强制措施的检察建议,办案机关对其变更强制措施后,史某自愿入住刑事执行人权保障中心。
史某在人权保障中心期间,认真学习,态度积极,还参加志愿者活动,成为河口区阳光志愿者组织和东营市消防志愿者组织的成员,并带动其他入住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因此,河口区检察院向办案部门建议对其进行从轻处理。2017年11月17日,史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史某离开中心后,成为滨州市某汽车贸易公司一名优秀汽车销售员,并成为一名义工,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据了解,2014年以来,河口区判处非监禁刑的人员共529人,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都很快找到了工作,从事司机、电焊工、泥瓦工、厨师等职业,全部实现了再就业,再犯罪率逐年下降。2017年9月,河口区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区。刑事执行人权保障中心工作在全省检察机关2017年度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在河口刑事执行人权保障中心,检察人员向我们演示了能够提高刑事执检质效的三大智能平台的运行情况。135视频智能云平台是由东营市检察院自主研发的创新“派驻+巡回”工作模式的新载体,融合了全市五个看守所,300多路视频监控,能够实现对全市1200余名在押人员的活动、上百名民警执法情况的全天候无死角监控覆盖。
记者看到,通过视频云池模块儿,可以看到各监控点的实时监控情况,智能分析模块儿可以对民警的值班不符合规定情况进行智能监督,对在押人员的各种异常行为进行实时智能分析和联动报警,检查人员针对报警图片进行甄选,剔除误报信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有效解决了派驻检察人员不足,巡查中监管场所偶然性问题难以发现等问题,拓展了执检工作监督方式,提升了监督效果。
为有效解决传统社区矫正监督工作量较大,检查人员人手不足等问题,东营市人民检察院还研发了社区矫正智慧检察平台。平台将社区矫正工作细分为18项执法环节,由智能辅助平台指定对哪个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哪些环节的检查,并自动生成任务清单,确保每一名矫正人员都被抽中,且对重要环节加大抽查量,再由检查人员到辖区司法所根据任务清单进行检查,并对检查情况在手机客户端直接进行不同等级的打分,下一次检查时,智慧辅助平台会自动“筛选”,对上次检查分数低、工作质量差的重要环节多抽查。对分数高、工作质量好的环节少抽查,对检查过的环节自动剔除,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新闻推荐
【宋国谦,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居民。荣获第七届山东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他有爱心,前后共抚养了六个...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