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海 而 歌 东营市擘画海洋经济高质发展

东营日报 2019-08-07 16:46 大字

培育壮大海洋发展新动能,提升经略海洋能力,实现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东营市正在积极行动。去年12月,东营市印发《东营海洋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提出聚焦发展九大海洋产业,着力实施六大支撑工程,将东营市建成全国知名的河海生态文明强市、国际一流的海洋石化产业强市、环渤海现代特色渔业强市的奋斗目标。今年6月26日,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摆上重要位置。今年,东营市开工建设70个海洋强市重点建设项目,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近日,记者对东营市如何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等进行了调查。

专家“点题”:产研融合 培育新动能

7月26日,由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组织,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兼盘锦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郭金明带领7名专家到东营市访问交流,举行海洋科技成果对接座谈会,来自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石油装备、清洁新能源、医药健康、海水养殖、海洋食品等领域的32家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需求与目标专家进行了精准对接交流。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有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4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与东营市“5+2+2”产业体系联系极为密切。对东营市发展海洋经济,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一直跟东营的海洋装备企业有联系,东营的战略跟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一样,都是从陆地到滩海,从滩海走到深海;从石油资源到风电资源再到渔业资源,从硬学科走到软学科,现在软硬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岳前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说,海洋石油装备产业是比较传统的产业了,海洋装备还包含风电、新能源等装备,比较宽泛,这就要求以新的发展眼光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他还建议,东营市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要十分重视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同时,要推动“政产学研”结合,政府要在其中多多牵线搭桥。

在对接环节,大连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教授刘勇与东营市药企进行了深入地沟通。“像头孢类、抗肿瘤的药物很多都来自海洋生物,海洋医药的研究是全世界的热点,海洋医药产业正处于探索阶段。”刘勇表示,发展该产业的一个难题是原料的取得,“东营临海,具备这方面的优势。”根据统计,东营市海岸线长413公里,管辖海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海洋生物种类130余种,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美称,除了发展生物医药,这些资源也是东营市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优势。大连理工大学食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柳丽芬认为,东营市水产养殖业发达,未来应利用高科技延伸产业链,通过实施自动化、智能化将全产业链打通,“产业规划很好,企业发展的信心十足,东营的海洋经济值得期待。”

坚持创新驱动,建设活力海洋,东营市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着力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此次交流,企业对专家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有了较深的认识,15家企业与专家达成深入对接意向。在采访企业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想要深耕海洋经济,真得有“金刚钻”。

企业“做题”:深耕海洋 得有“金刚钻”

“作为主要起草单位,今年年底,有关海洋石油海底管道维修和干预的国家标准将会出台。”8月5日,在位于河口区仙河镇的山东海盛海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涛介绍,这也是公司参与起草的石油石化行业国家标准之一。今年,公司还承担了一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海洋石油玻纤增强柔性管研制和应用示范项目,“相比于钢质海底管道,柔性管可以至少降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程造价,集合了多种材质的柔性管在耐压等级、施工条件等方面也有更佳的优越性能。”

作为东营市一家从事海洋石油工程总承包、水下工程服务、专业设备检验检测、电气产品制造安装、船舶运输等多项海工业务的专业化集团公司,海盛在国内同类企业中颇具盛名,而这与其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密不可分。魏涛举例说,针对海底管道断裂破损事故应急处置,公司凭借多年经验,已形成国内独有的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的水下集油罩系统和金刚石绳锯装置,大大提高了事故处置效率,能够将海管事故造成的安全环保损失降至最低。得益于不断创新发展,在每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组织的几十家潜水承包商第三方审核中,海盛总是能够凭借规范化的管理和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名列第一。今年,他们还成功中标了沿海某15万吨级航道改线工程,南海超深海域半潜式钻井平台检验工程,以及胜利海上油田海底管道隐患治理工程等,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以前最早的时候空气潜水作业最大深度也就四五十米,现在能达到三百米,借助ROV(水下机器人)等系统,最大下潜能力可以达到3000米级,企业对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储备和自行研发能力越来越迫切。”魏涛表示,面向深远海资源开发,现在东营市海洋工程产业方面还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可依托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工程设备的自主设计与制造,促进总装及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打破国外垄断,提升国家整体海洋工程、水下工程产业的发展水平。

由山东陆海蓝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甲壳素保健食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列为今年东营市重点项目。“依托咱东营市丰富的虾蟹等资源可提取甲壳素,这种物质是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也是地球上除蛋白质外数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机化合物,其中所含的氨糖、壳聚糖、壳寡糖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军事等领域。”公司总经理盖文龙表示,新项目主要聚焦甲壳素在保健食品及医疗器械的应用,项目投产运营后可实现年生产各类甲壳素系列保健食品300万瓶、壳聚糖医用敷料100万片和后期产品的开发及生产。

由于在该领域技术沉淀长达二十年,目前公司生产的甲壳素市场占到国内三分之一,公司还参与制定了壳聚糖国家标准。盖文龙说:“无论是技术还是投资,门槛都比较高,在长期的课题攻关中,公司形成了较强的实力。”

不难看出,在向海洋经济迈进的过程中,由于拥有较强实力,这部分企业已率先在往本领域的产业链上不断延伸;还有的企业也凭借“金刚钻”向海洋业务转型。近日,在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东瑞奥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惠宁高兴地告诉记者,7月份,公司成功中标入围中石化18套钻机系统全配套工程,总标额达1亿多元。“我们研发的钻台面机械手、钻机二层台机械手以及地面动力猫道机可以解放井口作业人员,将提升井口作业的智能化水平,大幅降低起管、放管过程中的作业事故。”翟惠宁说,目前新钻机都在要求配套这样的机械手设备,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接手存量钻机的智能化升级。“今年下半年,我们将进军海洋平台,对一批旧平台进行改造,以提升其利用价值,新旧钻机市场很大。”对海洋板块业务的新拓展,翟惠宁充满信心。

政府“破题”:向海图强 高质量发展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东营市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正在往海洋经济转型。”领客国际能源创新谷(下简称“创新谷”)总经理周项楠分析,相比于陆上竞争激烈而利润率降低,海洋经济所带来的高额技术附加值更被企业看好。他举例说,东营市一家企业生产的传统陆地油井用封隔器仅卖一两万元一个,而海洋油井用的封隔器售价则达十多万。当然,海洋环境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这也在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为了更好地服务东营市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油地校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尤其是向石油能源领域企业提供向海转型、高端人才引进、知识产权支持等帮助,去年年底,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青岛中石云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含“石油link”系列自媒体平台)合作成立了创新谷。其提供的服务受到了众多企业欢迎。“前一段时间,通过我们这边,东营企业已经与非洲区域的石油装备维修相关业务方产生合作意向。”周项楠说,在创新谷搭建的数据平台上,企业可以实时查看包括海洋板块在内的全球油气市场招投标信息以及油气链半月刊,满足了当地油气产业与“一带一路”等油气市场融合的信息需求。

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新动能也在海洋。根据方案,东营市分别确立了2022、2028、2035年三个节点的发展目标,将聚焦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滨海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港口物流运输业、滨海文化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等九大产业,着力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建设、海洋文化培育、海洋开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设、海上安全保障等六大支撑工程。

向海图强,向海而歌。政府作为“破题”者,强化平台建设、突出项目带动等举措都必须牢牢指向高质量发展。“去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产值是775亿元,占GDP18.7%左右,距离第一梯队的青烟威等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学东表示,全面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模式等,我们要抓住符合东营发展优势的九大产业来做文章。同时,要树立海陆统筹、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互利共赢、民生优先等思维,建设和谐、活力、美丽、开放、幸福海洋。

栏目主持人 刘冬辉

新闻推荐

东营市积极推动减税降费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本报讯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减税降费政策既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一项政治政策,共涉及12个税种18个费种。近年来,为确保实效,东...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