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经营带来效益
庞增华展示农场的烘干机。本报记者崔立慧摄庞增华经营一家家庭农场,流转了六千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他经营的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3月。2011年庞增华所在的村子建立了社区,农民住上了楼,考虑到秋收的时候棉花、豆子等作物秸秆会污染社区的公共空间,农民集中居住以后土地集中连片了,庞增华才有了建家庭农场的想法。其实在这之前,他还经营过一家蔬菜种植合作社。
之所以愿意投身农业,在于庞增华看到了规模化经营的效益。同样的土地,如果老百姓零散种植,一亩地的收益在三四百元左右。如果是规模化经营,刨除掉土地流转的费用,还能够有三四百元的收益。“光土地面积一项,如果规模种植,就能够多利用10%。这10%是哪来的呢,其实就是原来老百姓种植时候每块地之间的地堑。另外一项,种子、化肥集中采购,价格也会便宜一些。”
2014年,庞增华又购置了玉米收割机和无人机,这样,他的农场里逢收获季节有11台收割机、6台打捆机,还有15名机械手。生长季则是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农闲时候,偌大的农场只有会计和门卫。“种植规模大,必须依靠机械,特别是过麦的时候容易变天,就是得和老天抢时间。”
现在,庞增华农场里的的大量粮食秸秆也能产生效益,两个收获季完成后,被收购走制沼气的秸秆每亩地又产生了二百元的收益。生产出的沼气则供给社区居民生活使用。
1993年,庞增华初中毕业后做了建筑工,每天带着干粮骑自行车到当时的西范乡等活,干一天能得到八块五毛钱的收入。这是他最初尝到的生活的滋味。后来,庞增华读了中专,又读了大专。最近,则通过了职业农民中级职称的评定,成为了一名农民农艺师。对于自己的一步步成长,庞增华说挺感谢农业主管部门。“最近几年参加了好多次培训,各个地方的同行聚集在一起,种植技术的交流还是一方面,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经营管理上的提高。过去就是闷头干活,现在知道人家是咋干的,农场管理也更加规范,所有经手的资金都有票据,公司化运作非常顺畅。”
本报记者崔立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2日,记者获悉,为了推进金融动能转换,优化金融信用环境,稳定银行信贷,市金融办联合人行和银监机构,宣布将十家企业纳入...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