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身边 看病更方便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血气分析仪、四维彩超、螺旋CT、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先进医疗设备;从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改革开放40年,医疗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设施和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看病越来越方便。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候,日常感冒发烧等小毛病都是在家里扛着,高烧不退等比较严重的病才会去8里地外的卫生所。几乎很少去医院看病。比如说,小时候有一次在家吃东西消化不良,迭肠,父亲用小推车推了6里地去了最近的医院,大夫检查完说我命真大,一路上这么颠簸,很可能导致漏肠,太危险了,这是捡了一条命。”市民郑兵告诉记者。跟以前相比,变化太大了,医养结合,社区医院都开在家门口,就医越来越方便。
孙兵是土生土长的东营人。1985年,上小学的他第一次去了正规的医院,当时是因为他母亲得了细菌性痢疾。之前生病都找村里的赤脚医生。相比现在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那个年代的诊所里最常规的配备只有注射器,不但数量有限,而且还不是一次性的,每次用完后用开水煮一煮消消毒,然后继续使用。“如果放到现在,这可能让人无法想象。”孙兵说,那时候如果感冒了,吃药没有好转,才会选择肌肉注射。当时的输液管是黄色的,也是重复使用,遇上疾病高发期,村民们打的吊针都需要排队轮着用。
王大夫大学毕业后来到东营市人民医院,现在已经从医近20年了。他告诉记者,他刚刚参加工作时,本科学历就算是高学历了,硕士研究生凤毛麟角,更不要谈博士学历了。现在的年轻医生硕士、博士已经很普遍了。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过去看病的标配仪器,和现在这种高端的医疗器械完全没法比。现如今,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被引进使用,核磁共振、心脏彩超等更新换代很快,诊断结果一目了然。作为大夫的他骄傲地说:“现在是外科治疗微创化、各科治疗精准化。我上班的时候刚刚有腹腔镜手术,当时显示器的图像并不是很清楚,后来的图像是高清,再后来是3D,现在直接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提及现在的就医环境,王大夫感慨不已。“现在,环境干净整洁,诊室宽敞明亮,科室划分细致,设备日新月异,医疗技术突飞猛进。”以前医院科室里的医生几乎没有太多的机会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想要进修需要论资排辈,但现在他们医院的进修交流已成常态。谈起学医的初心,王大夫说,“医生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职业。”
(记者 李玲)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现在,东营市办理出境业务需要多长时间?12月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矿业机械专家,82岁高龄的顾心怿老人,到出入境...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