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捡着穿”到“挑着穿”

东营日报 2018-12-13 10:38 大字

“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家住东营区辛店村的63岁老人盖湘菊,说起七八十年代的服饰穿着,指着当时她们姐妹五个拍的照片这样说。

上世纪70年代,商品经济匮乏,盖湘菊姐妹五个的衣服是实实在在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冬天,她穿的是姐姐穿不上,补丁挨补丁的旧棉裤。等第二年开春,母亲又把棉花拆下来,棉裤成了单裤,春天接着穿。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盖湘菊已经有了爱美的心思,但经济条件有限,只能等到钱攒够了再去买布。盖湘菊跑到了供销社,4毛钱一尺的布,买上六尺,回家让邻居用缝纫机给做成衣服。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自己动手做衣裳。尽管颜色单调,但拿到新衣服的那一刻,盖湘菊高兴极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盖湘菊成家立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婚后,她跟丈夫一起做买卖,手里有了积蓄,赶大集成了盖湘菊买衣服的主要途径。“迪卡”棉,是盖湘菊当时最想拥有的面料。那时,正逢家里盖房子,经济也拮据,两口子没白没黑地赚钱,养家糊口之余也不忘去大集上给孩子买件“黄迪卡”、“蓝迪卡”面料的衣服。直到现在,当年花35元钱给老大买的“黄迪卡”的夹克服,依旧是压箱底的“宝贝”。

进入21世纪,孩子慢慢长大,外出求学,盖湘菊也开始有了更多时间和钱去商场。“上基地”,是他们那个时候的“逛街”。商场里玲琅满目、个性迭出的衣服让盖湘菊感受到了什么叫时尚和潮流。各种品牌服装专卖店,逐渐出现在东营市民的视野里。逛商场时,盖湘菊也没忘了花89块钱,给孩子买上一双李宁的运动鞋。

今年,盖湘菊已经63周岁了,母亲节这一天,她收到了女儿从网上给她买的羊毛衫,样式好看,料子舒适,有着40年前她想都没想过的柔软。如今的她,出门前,再也不用拣姐姐们剩下的衣服穿了,而是和时下的年轻人一样,看着满橱子的衣服挑来挑去,看色彩、看场合地搭配一番。

(记者 张立娟)

新闻推荐

东营市暨河口区第四次经济普查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

本报讯12月8日上午,东营市统计局在河口区华欧广场举行东营市暨河口区第四次经济普查宣传月启动仪式。此次启动仪式,标志着...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