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营建充满活力的育人新生态 ——东营市育才学校20年改革发展纪实之一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本报记者 李静 通讯员 季俊昌
东营教育新名片
衡量一所学校发展生态的重要指标是什么?活力!
学校育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主体是什么?学生。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的原点;办学活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表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幸福意义上的生命成长,因为学生是学校系统中最主要、最核心、最纯粹的生态主体,他们的习惯与品格、情感与情趣,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师、家长、社区民众等,共同构成了育人生态系统。
1998年建校的东营市育才学校,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秉承“自信自强、至诚至善”学校精神,养正传薪、明远行健,学校、家庭、社区合力,共同营建了活力无限、魅力无穷的育人新生态。
习惯与品格教育:筑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根基
基于习惯养成而彰显出的品格与德行,是一个人发展的根基。
市育才学校把践行素质教育作为一以贯之的育人方向,持续开展“双十习惯”和“五项品格”养成教育,让孩子们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塑造优秀品格,在优秀品格的巩固中成就良好习惯。
“小学培养习惯,中学塑造品格。”市育才学校校长宋建军针对学生习惯与品格的养成,既有深刻的理解,又有精准的落实。
坐姿端正、握笔正确、上下楼梯靠右行、走直线、拐直角、大摆臂……这些看起来很“小”的行为习惯的坚持,会让学生们有“大”的收获。为了让“双十习惯”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市育才学校小学部制定了《美好的足迹——— 好习惯养成记录手册》,把习惯的培养与监督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每获得30颗“育才好习惯星”,可领取“育才好习惯章”1枚,获得12枚“育才好习惯章”,可领取“育才好习惯奖状”一张,并与校长合影留念;而每获得8张“育才好习惯奖状”,可以领取“育才好习惯T恤”一件……这些在大人眼里看似微小的评价办法与奖励机制,却成为孩子们争“星”夺“章”的动力;靠习惯养成获得与校长合影留念的孩子,他们的兴奋绝不亚于与心中的明星合影。
好品格是一生的财富,好品格的养成却需要在时间里浸染、从榜样身上感知、从自我行动中获取。市育才学校在编印的初中生品格养成记录手册中,对学生、老师、家长的行为都有明晰的规定,目的是三方共同努力,助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每一次考试,就是一次诚信的考验。在市育才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看来,诚信是比成绩更有份量的标准。所以,每一次考试之前,学生都会签订诚信承诺书,考场上没有老师监考,却安静依然,秩序井然;课余时间,学生们自主组建的“学习圈”里,你问我答、讨论辩论的场景经常“上演”,学习小组成员们在彼此的学业提升里品尝勤奋的硕果,在榜样的感召下提升思辨思维。
家是成长的港湾,是心灵的园地。父母用爱为孩子支撑起的呵护,给予他们前行与上进的力量;而父母也需要孩子爱的回馈,做做家务、说句感谢,来自孩子的举手之劳总会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慰藉,市育才学校的学生们除了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里向父母师长表达感恩,平时表现得更好,“孩子长大了,知道疼人了,是学校的老师们培养得好。”家长们欣慰的话里,是对孩子成长的满意,也是对学校培育的褒奖。
在习惯和品格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市育才学校坚持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同中有异、差异发展的要素制定行动方案。对不同群体来说,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有不同和差异,每个阶段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以品德教育为例,小学时学校侧重习惯的养成、初中侧重品格的培育,每个年级又有每个年级不同的素质发展要求。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
无疑,良好的习惯与优秀的品格就是孩子储蓄的发展资本,这些“资本”会在岁月的累积中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是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师德力量: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源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市育才学校的老师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不老的格言。
作为育人主力军的老师们,在育人这个主战场上,把以人育人、以情育人作为师德力量集中彰显的“法宝”,做学生们的知心人、引路人。构建“三有”课堂、读书撰写反思、外出学习培训、师德标兵评选等措施的实施,强化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评选出的十佳育人楷模、优秀教师、育工作者、优秀团队等,以实际行动成为倡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
东营市首届道德模范王燕老师主动帮助魏凯、苏东等学生,经常为学生补习、家访,产假仅两个月后就回到工作岗位,后又不慎摔成腰椎压迫性骨折、股骨骨裂,在伤病未痊愈的情况下坚持上课。
燕飞老师在寒暑假里借助社区办起了公益的“小蜜蜂课堂”,免费为学生辅导,七年时间免费辅导100余人次,受到市教育局通报表扬;他还组建了学校的“长跑吧”,带领学生风雨无阻长跑锻炼,2015年被评为东营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还有马邦勇、侯培勇、宋晓蕾等老师,利用放学时间,与家长组建“学习圈”,义务辅导学生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们受益良多。
“爱的铸就,既是起点,也是路径。”这是从教32年的老教师边宗英经常说的一句话,她曾在日记里写道:教育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承载着大爱无疆的师爱——— 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爱自己的学生是职责。她不但关心自己学生的成长,还力所能及地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她在电视报道中得知滨州女孩梦缘的困境之后,拿起手机拨打了电视上的捐款地址,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并获得了山东教育电视台颁发的“爱心大使”证书。虽说这是杯水车薪,但是她相信,如果参与的人多了,定会给这个不幸的女孩铺就一条走向光明的幸福大道。就像那首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班级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全世界。市育才学校的老师们就是怀着对每一个家庭的尊重、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以无条件之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种带着真情的爱,是对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认可和能动性的激发,是以情感为始发点的教育力量的汇聚。
家校合育:育人新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
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
母亲的爱,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家庭的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
市育才学校将家长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吸收进入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参与学校管理,实现家校深度合作。
家委会是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平台。通过逐级选举,在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成立了家委会,明确各级家委会职责和任务,并引导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每逢重大决策,重要仪式都邀请家委会代表参加,并积极吸纳意见和建议;家长进校办公实现常态化,每天都有家长走进校园进行听课、协助管理学生、组织活动等,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细致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家长学校是丰富家庭教育知识的平台。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并通过专题报告、家长会等途径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家长讲坛则是家庭教育经验共享的平台,通过优秀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心得和体会,让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和鼓舞群体家庭教育气氛的形成;通过聘请有特长的家长到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讲授,实现家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也丰富了差异教育的内涵。
为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市育才学校还创新“互联网+”家校联系方式。各年级或班级建立了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家校联系的立体途径,保证了家校信息的畅通。比如小学部的网络家长学校,通过线上“家长培训家长”的主体模式,吸纳整合社会有效教育资源,每晚举行接力读书活动,每周三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困惑进行集体研讨,每周六进行优秀家长线上主题讲座、分享育儿经验,不定期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或者答疑活动,引领家长成长。同时,学校还改进传统的家访形式,比如以马邦勇、王鹏老师发起的“沙龙式快乐家访”,采取多位教师、多位学生集体家访的形式,直面解决问题,提高了家访的实效。
育人有抓手,成“人”有成效。在多方力量、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联合发力下,在切中学生成长特点与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市育才学校育人之道不仅“得道”,而且充满活力,师生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焕然一新。
“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学校因此也应该成为一个丰富、开放、包容、温馨、有序、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校园应成为生命的绿洲,让学生拥有一片绿色的森林,让他们在阳光下自由地呼吸,让他们感受到绿意、清新的自然空气,经典、高品位的文化空气,舒展、自律向上的精神空气,我们要为师生建设这样的教育生态,这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职责与使命。”充满智慧的市育才学校校长宋建军坦言自己的办学愿景。
新闻推荐
张庆华东营自建市之日起就是一座工业城市,应当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在此基础上,应立足资源禀赋,着力...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