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民生工程跟着“民声”走——东营公安“民生户政”改革创新项目工作纪实

东营日报 2017-12-14 20:30 大字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本报记者 陈莎莎 通讯员 张彩霞 解朋龙

编者按 自公安部、省公安厅部署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工作以来,市公安局把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核心任务和“1号工程”,顺应群众期待,围绕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突出问题、影响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战斗力的关键环节,不断完善警务运行机制,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让群众从公安改革中得实惠。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东营公安改革系列报道。13名被救助无户口人员有了户口本

近日,东营公安分局明月派出所为市救助站救助的13名无户口人员解决了户口登记问题。据了解,在市救助站里有13名被救助的老人,他们大多因疾病忘记个人信息流浪到东营,为了让他们享受到相应的医疗、养老等惠民政策,明月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这13名无户口人员解决了户口登记问题,可让他们正常享受到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惠民政策。

记者 陈莎莎 通讯员 马霞 报道

说起户籍制度,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它印证着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与我们息息相关。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它承载着广大群众的殷殷期盼,牵动着无数人的视线。

作为公安机关与群众联系最直接、服务最广泛、关系最紧密的部门,公安户政部门是名副其实的窗口单位。今年以来,市公安局治安户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公安局深化公安改革决策部署要求,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将“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工作理念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创新便民利民各项新举措,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更多改革红利,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降低落户“门槛”,让居住证成为市民待遇“通行证”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背着行囊远离故土来到这里,在这里,他们怀揣着日子越过越好的心愿辛勤工作,他们可能是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也可能是从异乡远道而来的流动人口,能在这里扎下根,真正获得这个城市的认可和接纳是他们心底最深的渴望。

“民有所呼,警有所应;民有所需,警有所为。”2015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东政发[2015]10号),市公安局印发了《东营市公安局关于认真贯彻东政发[2015]10号文件精神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更加积极灵活的户口管理政策,进一步降低了落户“门槛”。

“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项变化,在市域落户政策方面,进一步放宽合法稳定住所的范围;县域落户方面,全面取消了‘合法稳定就业\’一年期限制。此外,在租房落户政策方面,条件也进一步放宽,县域内租住成套住房落户取消了‘合法稳定生活来源\’这一限制。”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管理大队大队长王晓青对改革后东营市落户政策中的几点主要变化做了简要解读。

据了解,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东营市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如今东营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全省排名前列。

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11月,市公安局代市政府起草了《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东政发[2017]51号),并于11月27日印发,明确了东营市流动人口范围及享有的合法权益和公共服务。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东营市共办理居住证23.5万余个,持有东营市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住房保障、驾驶证、出入境证件、子女教育等多项公共服务方面享有与东营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权益和公共服务,居住证真正成为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待遇的“通行证”。

解决“黑户”问题,让无户口人员依法登记户口

依法登记户口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行使各项权利的前提。在当今社会,对于无户口人员来说可谓寸步难行,大到上学、结婚、买房、上社保医保,小到出门购买火车票、机票、酒店住宿,这些常人眼中稀松平常的事他们都无法办理。今年以来,东营市公安户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省公安厅相关文件精神,将“为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作为民生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来抓。

据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管理大队民警吴忠玲介绍,为深入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市公安户政部门先后多次组织基层派出所深入村(居)开展广泛宣传,动员无户口人员主动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登记,并建立了“一事一议”疑难户口讨论会商机制,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边摸排边解决”的原则,逐一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在申请人办理落户时,还积极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便民利民措施,主动帮助当事人完善资料,为其办理落户提供便利条件。

河口区义和镇某村村民高某某的妻子是智障人士,多年来因为一直没有户口,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国家惠民政策。义和镇派出所户籍民警在摸底工作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着手查证搜集其户籍信息,主动为其准备无户口人员落户相关材料并逐级上报,市公安局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在接到上报材料后当日便审批完毕,顺利为其办理了落户手续,多年来因为没有户口而存在的障碍和难题终于得以解决。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市共摸排无户口人员1872人,已为1822人依法办理户口登记,东营市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借力“互联网+”,便民利民新举措获群众点赞

今年1月,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东营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三项制度”工作,成为山东省最早全面实施“三项制度”的地市之一。今年以来,全市受理身份证113515个,其中,受理省内异地身份证3356个,跨省(市)异地证3233个;挂失申报7008个。今年8月份,东营市开展市内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同时,将临时身份证制作权限由县(区)级公安机关下放至派出所,实现了“户籍全城通”业务的部分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市内异地身份证290个,派出所制作发放临时身份证800余个。

为进一步给群众提供周到细致的便民服务,今年以来,全市户籍窗口利用节假日为群众办理身份证9700余个,办理其他户籍业务5800余人次,同时,还全面推进简政放权,缩减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效率,今年1月起,凡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和要求的户籍事项,县(区)级公安机关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市级公安机关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15个工作日。

此外,为进一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公安户政工作的新要求,提高为民服务效率,东营市公安户政部门立足便民利民实际,积极探索出“互联网+户籍管理”模式,在微信平台架设推出了“业务办理、居住登记、查询服务”三个便民服务板块,打通了一条便民利民的新通道,努力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走路。

“前不久我身份证到期后去派出所重新办理了身份证,通过‘东营治安\’微信公众号右下角的查询服务板块的‘身份证办理进度\’查询功能便能实时查看身份证办理进度,真是太方便了。”提到东营市公安户政部门在“互联网+”方面的便民利民新举措,市民赵女士赞不绝口。

群众的“呼声”就是最大的民生,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变化彰显着东营市公安户政部门在民生领域的温情实践。下一步,东营市公安户政部门将从群众需求出发,继续深化改革,打通服务群众通道,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新闻推荐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 9 次主任会议决定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7 次会议于2017 年12 月14 日举行郑建军主持会议

本报讯12月12日下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9次主任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建军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金昆、杨梦斌、陈安忠、李永元,秘书长杜延明等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各副秘书长,...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