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海生·河口”助力蓝色经济腾飞

东营日报 2017-12-14 20:30 大字

近日,记者在东营市曙光汇泰70MW渔光互补项目现场看到,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整齐地矗立在池塘之上,下面则是一个个养海参的池塘,据了解,这种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的双重收益。

该项目负责人杨健向记者介绍,这是一种渔光互补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做到“一地两用,渔光互补”,太阳能光伏组件既可以为海参提供附着礁体,每亩节省造礁成本200元,同时,在炎热的夏季,光伏板可以为海参遮阳,夏季时可降低水温2℃—4℃,有利于海参安全度夏。该项目占用海域面积2000亩,年平均上网电量为9000万kwh,产出海参50吨,每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既能提高传统养殖业效益,又能破解光伏发电的用地困局,实现水产养殖业与光伏发电的共赢发展。

在河口区,像这样融入更多科技附加值的新养殖模式还有很多。

河口区海岸线约占东营市海岸线总长的一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河口区海洋与渔业局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渔业发展模式产能低下,唯有依托先进的科技,用科技来协同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全区海洋与渔业的转型升级,把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转化为强劲的现实生产力。

于是,一年前,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河口区人民政府与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三方正式“牵手”,“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战略合作项目正式落户河口区。

一年来,一个个丰硕的“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战略合作项目成果在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作为科技“输出方”,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有着省内最优秀的贝类、虾蟹类、刺参产业创新团队,他们针对河口区渔业产业技术需求,不断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建立“创新团队+企业”等推广模式,强化人才、技术、信息服务,为渔业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有了科技的支撑,河口区渔业产业不断提质增效,从蔚蓝大海中发掘出的“蓝色”效益也越来越多,各生产企业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

近日,记者走访河口区各大渔业企业后发现,与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不同,这些渔业企业结合各自实际,向科技借力,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养殖新模式。

在东营春兴盐化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这里探索出的是渔盐一体循环利用模式:海参、虾、鱼———卤虫———盐———盐化工,这种模式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极大地提升了经济效益。在河口区,像这样集渔、溴、盐一体化的生产企业还有不少,这种创新模式有力带动了河口区渔业、盐化工业的发展。

而在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的则是一种全新的虾参贝立体发展模式。据该公司副总经理许家磊介绍,这种模式在确保海参养殖的基础上,不仅科学地利用了水体资源,对虾、扇贝的养殖还能改善水质,摄食危害海参的害虫,极大地提升养殖效益。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在实施混养立体发展模式后,在亩产200斤海参的基础上,每亩还能格外收获150斤对虾,这都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效益。

一项项科技成果的落地开花,一个个全新养殖模式的探索与突破,它们共同勾勒出河口区海洋渔业经济愈发清晰和蓬勃的广阔前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河口人来说,在“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战略合作项目的助力下,他们一定会继续书写出一个个关于蔚蓝大海的传说。 (记者 陈莎莎)

新闻推荐

压实责任 细化措施 坚决完成清河任务

本报讯12月6日,市委副书记宇向东带领有关市直部门负责同志,到河口区就神仙沟“清河行动”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司令员宋波参加活动。宇向东一行先后到孤岛镇供应...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