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心园:46个孩子1个“爸”

黄河口晚刊 2010-07-26 00:15 大字
孩子们眼中的“丁爸爸”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宋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做康复训练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康复教师里,孩子们和老师在一起进行康复练习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这里只有46名学生,却有23位老师,而且老师都身兼数职:老师、保姆……这些孩子们还管一个人叫“爸爸”,这个人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丁亮。

这所学校是丁亮专门为培训智障儿创办的,它有个温馨的名字——— 爱心园特教中心。

7月21日,记者走进了东营市湖州路上的爱心园特教中心,在走进康复教室的那一刻,记者看到了墙上那些色彩斑斓的图画,漂亮又生动;而在另一间放满玩具的教室里,几十名孩子正在玩耍着,只不过是那些孩子们特别的表情和断断续续的语言在提醒着他们的“与众不同”。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孩子们的“爸爸”丁亮。

儿时经历决定人生命运

“我想可能是我儿时的‘自闭症\’让我最终选择了这条路吧。”丁亮向记者叙述了自己儿时的特殊经历。

丁亮出生在胜利油田,父母是油田第一批石油工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因意外工伤脑部受损患上了精神疾病。于是从记事起,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丁亮回忆道,“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总是爱发火,看着别人父母亲和睦相爱的样子,我经常问妈妈,‘别人家怎么不会这样?\’尽管过去了很多年,可是我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些事情。”

“父亲只要情绪一不稳定,就动手打我和哥哥,母亲则拼命护着我们,拳脚全落在她的身上,正是这些童年的阴影,让我更能体会目前在校的这些智障孩子父母内心的痛苦。”丁亮说,由于在家待业的父亲工资少得可怜,无法让他和哥哥过上其他同学那样的生活,“我羞于和同学在一起,所以心理自闭得很严重,放学后独处一个地方很久,现在想想或许那就是所谓的自闭症吧。”

也许正是母亲的这份爱心和对父亲的愧疚,让已经走上正常工作轨道的丁亮重新作出了人生的选择,并让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做着。

偶然机会做出重要决定

儿时的特殊经历加上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丁亮最终走上了建立一所特教学校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2004年,作为义工我来到一所聋哑学校,看着那些残疾孩子我觉得很难过,因为这里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用错药或打错针致残的,如今社会文明进步得这样快,怎么会有这么多因医疗事故致残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丁亮告诉记者,后来通过校长的介绍,他才知道对残疾人的教育共有三类:聋生教育、盲生教育和智障教育,而目前学校有限的师资力量只能满足对前两者的教育,智障教育则远远不能得到满足。

思考了一个月之后,丁亮决定创建一所这样的学校,尽力帮助智障的学生。可是他的想法一出,便招来所有同学朋友的反对,大家认为这年头公益慈善不好做,尤其是在没有经济基础保障的情况下。可是当他向母亲询问之后,母亲问:“不被人理解你能坚持吗?”“一辈子呢?”他都使劲地点点头,于是想法开始付诸行动。

可是办一所学校可不是几千元或几万元就能解决的,光学校的租金就近26万元,再加上教学设备、校舍设施、老师的工资,样样都是大投入,这对于一个只是拿工资的人来说并不容易,他掏光了家里的老底,借遍了亲戚朋友,又办了贷款,终于勉强凑够了初期的运作成本。后来,为了省钱,他还亲自动手装修学校,刮瓷、贴瓷砖、搭架子,啥都学着干,一连干了5个月才完工,钱是省下了一点,人却累得不成样子了,那时他几乎每周都要打吊瓶输水,瘦了整整30斤。丁亮说。

2004年6月,爱心园终于建成。如今6年已过,校舍逐渐变大,师资力量也有所增强,孩子们也变得多了起来,“现在学生有46名,老师有23名,校园的面积也逐渐变大,而且开始被社会所认可,真的感到很欣慰。”丁亮说。

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

到今天,爱心园特教中心已经走过了6年的风风雨雨,这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当事人知道,当记者和丁校长谈起这段历程,只有36岁的他显得格外平静,资金困难,师资力量匮乏,社会的不理解、不支持以及孩子家长的误解都是爱心园成长路上的阻碍。

“又一位老师走了,桌子上的钥匙就是这位老师刚留下来的,这六年以来从我这里离开的老师不下几百人。”丁亮有些无奈地说,其实我很理解他们,换了谁这份工作都不好做,在爱心园的老师除了要做好教学的责任,还要兼做保姆和家长。

而资金的困难是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从建校开始到现在,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因为学校的孩子家庭都很困难,所以学费很难收齐,大部分资金都来自社会的援助和贷款。”丁亮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前两天学校停水5天,那时候老师和孩子便一起出去提水,“只是因为学校里欠了2760元的水费,整整凑了五天才凑齐。”丁亮说,有时候,整个一座学校可用的资金只有几十元钱。“可是我一直坚信,一切会好起来的,因为有很多人在一直支持着这个事业。”

“相对于这两个困难,其实最困扰我的是社会对这一事业的不理解。残疾人不是废人,希望他们能够给予正确的认识。”丁亮说,这些孩子虽然在行动或智力上存在缺陷,但是他们都很可爱,而且非常有礼貌,“他们也许只是因为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而造成的后天智障,或是先天性智障,他们需要更多的包容。”

在丁校长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台监控设备,“这是两个月前刚刚安装上的,因为孩子们在生活中常常磕到、碰到,有些家长误以为是我们虐待孩子,我们只能使用这种办法。”丁亮说,他能理解这些家长的行为,“但是我希望他们既然能把孩子送到这里,就要相信我们。”

“不管怎样,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市残联近年来努力争取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市政府已经开始出台相关的政策,到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丁亮说。

“丁爸爸”的欣慰与感恩

“虽然多次面对无奈与彷徨,但是每个孩子的故事都一直感动着我,当他们称呼我‘丁爸爸\’时,我的动力远远超出压力。”丁亮说,“我感恩于家长的信任与期待,感恩于老师们的风雨同舟,感恩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感恩于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感恩于政府领导的关怀。”

丁亮说,虽然现在学校仍旧处在负债经营状态,随时可能会倒闭解散,“但是我不后悔,哪怕再坚持一年、一个月、一天都是我的胜利,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与金钱,我愿意撑起这些残疾孩子的一生。”

丁亮对于坚守在学校里的老师抱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告诉记者,有一位姓宋的女老师,已经在学校工作了六年,却一分钱都没有拿过,“她不但没拿过工资,还自己往里贴钱,并从家里借钱帮助学校的发展。我只能告诉她,‘如果以后学校进 入 正 轨 , 我 会 补 偿你’。”对于其他的老师,丁亮同样心存感激,“还要感谢那些有爱心的石油大学的义工,他们在暑期无私地奉献让我很感动。”

孩子是丁校长最大的牵挂,他说,这里的孩子现在有46位,来自不同的地方,除了东营,还有云南、河南、新疆等地的孩子。有一名新疆的孩子19岁了,因为家离得远,很少感受到家的温暖,丁亮便每周四带他回家,让他感受正常孩子的生活。

丁亮说,六年了,他几乎每天都跟孩子们在一起,看着他们学习洗手、洗脸、系鞋带……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年龄大些的孩子有一技之长,丁亮特意到外地学习了“粮食字画”,教孩子用五谷杂粮拼成精美的图画。

“如果智障的孩子不与正常的孩子接触,他们便很难走进正常人的生活,于是我四处寻求经验,再加上自己的摸索,曾经组建过‘残健联合班\’,教学上将正常孩子和智障孩子分开,但日常生活、游戏时要在一起。”他还力排众议让自己的女儿读这个班,“这些智障孩子身上也有可贵之处,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平等和尊重,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采访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这段时间里,丁校长一直不停地抬头看眼前的录像,眼神中有担忧,也有些欣慰,他是在担心孩子的安全,又是在细细地感受梦想开花的过程吧!(记者 李波 见习记者 赵尔靖 实习生 戴柳铮)

新闻推荐

“窝”牛的幸福

大学一毕业,同学们收获的是工作,而静收获的是爱情。坚定的她觉得为了自己的爱情,她什么都可以承受。枫和静的工作稳定,但是工资并不高。对于农村家庭出身的两个人来说,在东营买一套房子谈何容易。...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