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明节 多样祭奠寄浓情

黄河口晚刊 2010-04-02 05:01 大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多少人的心投寄在家乡。清明时节的风,不仅夹杂着春天的暖意,还有浓情的纪念。不管路有多远,心有多么疲惫,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感受亲情的甘泉,来到逝去亲人的墓前,用心表达思念,回味永生的恩情。

4月1日,记者调查了解到,清明节,东营市民祭奠亲人的形式越来越多,清明节也成了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一个表达感恩的契机。

清明节 回家去

“回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对于很多远在他乡,寄思明月的人来说有太多的哽咽,甚至会泪流满面。4月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七十岁的老大爷说,父母已经离开三四十年了,每年清明节他都会从东营赶到潍坊老家,在父母的坟前清理一下野草,烧点纸钱,再磕上几个头。他说,父母那时候生活得苦,没有赶上享福就离开了,清明节是他每年祭奠父母最正式的一次,不管他在哪,清明节必定会赶到父母坟前看望他们。

清明节,分散在各地不常来往的兄弟姊妹也都聚在了一块,到墓前给逝去的亲人洒上一杯酒,献上一束花,并借此机会来到家团聚一下。老人还健在,一家人凑到一块分享亲情和快乐。老人如果已故,便一块回忆往事叙叙旧,联络一下感情。

他们在远方 遥寄思念

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家祭奠,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们纪念的行动。虽然不能亲自到达墓前,但他们相信真挚的感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祝福和思念会以某种方式传达。

在广州工作的赵女士说,自己这几天不能回老家,但是在清明节扫墓时,她会让亲戚把她的录音带到父亲的墓前,像亲自在和他说一样。而且她还参加了植树祭奠活动。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飞快发展,每年有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在清明节返乡祭祖。很多城市也在积极组织各种祭奠形式,让在异乡不能回家的人表达纪念。“他乡的天空,一样清明,”在东营打工不能回家的小陈说,祭奠不一定非得赶到墓前,在他乡为亲人点上几只蜡烛、在河里放上一枝鲜花,或者向着家乡的方向唱上一支深情的歌,都算是一种思念。祭奠不必在乎形式,更重要的是真心。

网上祭奠 成为时尚

时下,网络祭奠成为年轻一族的时尚选择。网络成为表达思念,诉说感情的天地。随着清明节临近,网上祭奠论坛格外热闹,人们纷纷把对亲人的感怀真情记录下来,为逝去的亲人朋友遥寄祝福。“我思故你在”,网上祭拜平台为网友设置了多种网上祭拜形式,不但可以点烛、上香、祭酒,还可以献花、献祭品、献歌,点祈福灯、折千纸鹤、绑黄丝带、送祝愿卡,还能追思留言,立碑写传,铭记亲朋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网络世界成为永恒。

为了给更多在外地或没时间扫墓的读者提供一个怀念逝去亲人、表达思念之情的平台,网络征文祭奠亲人的方式也十分流行。

“网络祭奠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像我们大学生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参加家族的祭奠,这种方式不仅提醒很多年轻人不要忘祖,还给很多人提供了情感诉说的平台。”山东大学的张莉说。

鲜花扫墓 受到欢迎

清明节在即,鲜花店的生意也达到一个小高峰。鲜花祭奠,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和欢迎。“绿色清明”、“低碳清明”成为近年来打造的主题。

菊花、百合、康乃馨、勿忘我等鲜花是清明祭扫的常用花卉,近来十分畅销。“我们应该摒弃扫墓那些焚烧的传统形式,用环保的祭奠方式比如鲜花祭奠更能体现社会的文明。”市民刘女士说。

(记者 李波 实习生 丁斌) 

新闻推荐

用智慧和毅力生活———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四年级七班李俊璁当我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时,仿佛真的见到了鲁滨逊,他是幸运的,同时他又是可悲的。他幸运是因为经过巨浪洗礼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悲的是他被冲到一个荒...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