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盐业煮海熬波话变迁
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东西中,盐是最独特的,它是百味之王、食肴之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更特殊的是,在古代中国内陆产盐之地非常稀少……
利津南顶滔滔黄河,北枕浩瀚渤海,海岸线长59公里。海水资源辽阔,地下卤水取之不竭,滩涂广袤,光照充足,独特的地域与气候,是海盐生产的天然场所。春秋时期的“渠展之盐”,揭开了利津盐业史的序幕。明清时期,利津盐业处于鼎盛,永阜盐场冠齐鲁载入史书。20世纪初年,由于黄河缺乏治理,泛滥成灾,决口不断,遂利津所有盐场皆被黄河水冲垮淤埋。从此,盐业生产在利津中断了半个世纪之久。
20世纪50年代,政府组织开发盐滩,但成效甚微。1978年,县委、县政府再度组织盐田开发,重振利津盐业昔日辉煌。到1980年,在海滩建起了北宋、明集、王庄、徐集(后称为前刘乡,下同)、大赵公社盐场。1981年4月,在利北办事处设立了利津县盐务管理所。到1985年建起的王庄、北宋、前刘、明集、大赵5处乡营盐场,盐田面积达11000余公亩。随后这5处盐场相继开发扩建,到1990年又开发盐田9000公亩,盐田总面积达2万公亩。
1990年6月,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利津县盐务局,1991年开始兴建县盐场,尔后盐田逐年配套扩大,原盐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占全县的税收份额越来越大。至2011年生产原盐16万吨,溴素200余吨,销售收入达8359万元,上缴各项税金1112万元。利津盐业生产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齐有渠展之盐
春秋战国,齐国以产盐著称于世,名曰“渠展之盐”。利津为齐国属地,位于渤海西岸,渠展之腹地,是产盐重地。
清康熙《利津县新志》载:“渠展在县北滨海,古置盐所。”这里所言“古置盐所”,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设置的掌管盐业生产的机构。当时,齐国是个诸侯国,地处黄河下游,南有泰山,北达渤海,占据着最为膏腴的渤海大平原,宜农、渔、宜盐。大政治家管仲任齐相时,实行改革,“设盐官煮盐”是其重要的措施之一。由于齐国得鱼盐之利,经数十年经营,国富民强,终成霸业。
文物考古证明,现在的利津县城及其西北部,处在齐国渠展的范围之内,那时的盐业生产兴盛。渠展之盐业,为齐国的经济振兴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也为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利津盐业的繁荣昌盛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永阜盐场冠齐鲁
利津沿海有丰富的盐业资源,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元明时期,官府为了控制盐业,在利津县境内建有丰国、永阜、宁海三大盐场,每场设置盐科司,派盐场大使统管,在大清河入海口的铁门关码头派兵驻防,管理盐运、漕运。清初,仍沿明朝盐法,对各大盐场设盐运司管理,派外委把总带兵巡逻,增置海口稽查船只,驻防铁门关码头。
光绪年间的永阜盐场是有早年的丰国、宁海并于永阜而成的,时为山东“八大”盐场之冠的永阜盐场,就在陈庄镇境内,现在的西滩、南西滩、东西滩、坨上,顺兴和南淤等村均属永阜盐场的中心地带。场区占地东西宽130华里,南北长120华里(载于《利津县志》),有滩池446副,其中,内潮滩池248副,井池198副(1副约100公亩),建有“仁义礼智信”盐坨,分布于大清河两岸。
永阜一带所产之盐,由大清河入海口的铁门关装载,顺大清河南上,经利津城东关码头,到蒲台县城北关称验后放行。运销鲁西、鲁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66个州县,年销售额达50多万包(每包320斤,约合8万吨),产量居全省之首。盐运、漕运带动了利津经济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铁门关码头和县城东关码头,车船川流不息,客商云集,盛极一时。
咸丰四年(1854年),一场特大海潮将大部分盐池冲毁。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主流夺大清河入海,河床逐年淤积抬高,黄河连连发生决口,不断危及盐池。光绪十五年(1889年),韩家垣子、南北岭相继决口,河东岸的盐池全部淹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吕家洼大堤决口,河水四溢,河西岸的盐池被淹,仅余60副。光绪三十年(1904年),薄家庄大堤决口,所有盐池被淹,盐池荡然无存。至此,绵延千年不绝的利津制盐复滩无望,盐业遂罢。
盐运要津铁门关
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为利津县。《山东省通志》记载:“利津县,本隋永利镇地,又邑有东津,合以名县。”此乃利津县名之由来。
在金朝统治的100多年里,利津县逐步成为海防战略要地。利津大清河段、水深漕宽,内接大运河、外连诸海,北达直沽。地处大清河入海口的铁门关是河运海运的交通咽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金朝政府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在利津沿海“建丰国镇、永阜镇,皆置巡司统管”。大清河口筑铁门关土城,屯兵设防,时人称之为“铁门锁浪”。
当时,铁门关码头,方圆五里,住户逾千,街道两侧店铺货栈密布,岸边商船云集,人来车往,一派经济繁荣之景象。
盐业是官府的重要财源。境内已建有的丰国、永阜、宁海三大盐场,每年卖出原盐22000余石。原盐河运历史悠久,铁门关码头是运销原盐的集散地,由此南上大清河运往内地,北去渤海运往沿海京津唐一带。
多舛盐业今又盛
利津制盐中断了半个世纪后,1978年9月,利津县决定大力发展工业。当时,拿出2万元资金、10万斤粮食指标用于盐业开发。1991年5月,省盐务局批准利津县开发盐田7万公亩计划,为此,县政府成立了新盐田开发工程指挥部,筹资700万元,调动铲运机60台,劳力700多人,完成土方150万立方米,建扬水站一座,流量1.2m3/秒,配套建筑物800余座,架设高低压线路10.5公里。这次新开发的盐田共计7.4万公亩,其中,县盐场2.6万公亩,前刘乡1.2万公亩,北岭乡1.37万公亩,虎滩乡1万公亩,罗镇乡1.19万公亩,这样,连同原开发的盐田,共计8万余公亩。到2000年盐业生产单位有利津县盐场、氯化镁厂、盐业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和5处乡镇盐场,均属集体企业。
2004年,投资245万元,改造盐田6万公亩,新上塑苫2050公亩,扩建盐田2.08万公亩。是年,吸收外地客商投入盐田开发资金836万元,购置管道收盐机1台(套)。2005年初,盐及盐化工业生产列为利津县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年投入盐田改造资金350万元,吸收客商资金4000万元开发建设新盐田。是年秋冬,利津北部沿海一带掀起了盐田开发热,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几经开发建设和整修配套的盐田,均以承包形式经营发展,年产能达到25万吨,古老的利津盐业再度焕发生机。 (郭光业)
新闻推荐
《黄河与中华文明》作者:葛剑雄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年10月■秦延安“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