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在大河上的光芒 ■秦延安

西安日报 2020-11-13 03:19 大字

《黄河与中华文明》作者:葛剑雄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秦延安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水阔无边深无底”的苍浑黄河,就像它的流程一样曲折蜿蜒,深奥神秘,令古今中外许多人士痴迷、探访、求索。黄河为什么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黄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它的独特面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在其新著《黄河与中华文明》中,以其深厚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十多年研究,围绕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问题,对黄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治理探索进行了梳理分析,高屋建瓴地阐述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黄河,古称“上河”“九河”,到了汉代被称为黄河,有“四渎”(当时认为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是最大的四条河流)之宗之称。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一直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人类沿河而居。《黄河与中华文明》便是一本凝练黄河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书中,作者在梳理黄河地理全貌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文明诞生发祥、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书中既有翔实的科学数据,又有理论高度,并有专业地理绘图和多幅壮丽航拍图,可谓是一部具有科普性的理论专著。

人类择水而居,但并不是越长越大的河流,就越能孕育出伟大的文明。作者在书中指出,黄河被称为哺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与其适宜的气候环境、富饶的黄土地、悠久的人文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基本上都属于温带,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有优良的土地资源”,深厚广阔的黄土层,取水也十分便利,所以人类才能在此发祥繁荣。从山西芮城西侯度人类活动遗址,到陕西蓝田猿人遗址,再到半坡母系氏族文化,国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近一半都分布在黄河流域,其数量和延续性都是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在这里,燧人氏人工取火,伏羲氏训养家畜,神农氏教民稼穑,尧舜禹禅让,夏商周扩展,秦汉唐开拓,宋元明清迁移融和,让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而黄河纵横出的“几”字,更像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黄河的表征不仅仅是一条大河,还是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让它成为百川之首、四海之宗。

“九曲黄河万里沙。”传统观念认为黄河首害是泥沙,黄河水越清越好,所以便有“黄河清,圣人出”之企盼。若用辩证唯物的思想来看则不然,“现在黄河入海的地方,是1948年形成的三角洲,差不多4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就是这么来的”,黄河沿线流域每年都会“长”出新的土地。由于黄河水量不大,黄河每年输送的泥沙,有四分之一堆积在山东利津以上的下游河道内,二分之一堆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和滨海地带,只有四分之一能输入海洋。这些泥沙不仅是下游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还保障了黄河三角洲的稳定和安全。但从1998年至2016年,由于泥沙来源大幅度减少,海水侵蚀倒灌,“黄河河口面积已缩减约41平方千米,刁口河故道受侵蚀退化面积超过200平方千米”,并威胁到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的安全。所以,作者提出,黄河的清与不清是辩证的,只有最小限度干涉、亲近自然,化害为利,才是最好的办法。

“鉴古而知今,观黄河而知中国”。黄河文明,不仅是华夏文明不可替代的主体,还是蜿蜒在大河上的人类光芒,更是世界文明史上传衍最久最具持续性的轴心文明,它让我们心存敬畏,身怀天下,行稳致远。

新闻推荐

生 活中 的 幸 福

利津县盐窝镇中学门玉涵幸福在哪里?幸福在春天里,春姑娘携带着它让万物复苏;幸福在夏天里,夏姑娘携带着它让池塘里的...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