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亩农田“打包”管理,亩均收益提高两成

农村大众报 2020-06-19 14:01 大字

农村大众报利津讯(通讯员任万帅李海河)6月,正值小麦抢收高峰期,利津县盐窝镇王洼村农田里,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轮番上阵,种田“老把式”李学增站在地头上乐呵呵的看着眼前的场景,在感叹科技力量强大的同时,也暗喜于自己的“决定”。

王洼村有700多口人、耕地8000多亩。留在家里种地的大多是上了岁数的,土地普遍盐碱化,很多地都撂了荒。李学增家的30亩地一年除去成本也就能剩1万元,他把30亩地全部流转给了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400元的价格,李学增的30亩地一年收入1.2万元。不仅如此,李学增在合作社上班,“一年能拿5万多块钱的工资,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随着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挑战,而各种新型经营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国家级农机合作示范社,为农田提供耕、播、收、植保等服务,拥有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类农用机械80多台套,目前共管理农田近5万亩。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告诉笔者:“我们与农户采用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土地托管三种合作模式,通过规模种植,亩均收益至少可以提高20%。”

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村民,可以优先进合作社务工。不同于村民李学增的选择,种粮大户李海峰就选择了“土地托管”模式,把500亩土地托管给合作社耕种。他算了一笔账:“拿种小麦来讲,一亩地一年只需要120元服务费,以前耕种收自己找农机的话一亩地得需要150元,每亩相差30元,500亩就是1.5万元。”

地还是原来的地,换一下经营模式,效益为何好那么多?王春儒向笔者解释:“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机械作业效率的大幅提高,通过合作社对土地的收拢以及大型农机的应用,把以前的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农业生产变成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收益如何保证?利津县及时出台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25条扶持意见,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等7个方面的项目、工作予以重点扶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并鼓励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更为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小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我县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58家,家庭农场354家,农业龙头企业86家。通过政策引导,让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收入。”利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岳明和说。

新闻推荐

陈庄镇:城区服务送上门 关心关爱跑到家

“喂,是镇城区办公室吗?我反映个问题,前些时间清理的天沟并未解决漏水问题,楼顶太阳能有漏水情况。”近日,利津县陈庄镇...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