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俭:用镜头记录城市之变

东营日报 2019-10-09 15:35 大字

胶卷时代,使用1500多个胶卷,连起来有2.5公里长;数码时代,照片装满了五块硬盘,十几块大大小小的移动硬盘……今年65岁的摄影爱好者孟繁俭的相机里藏着利津县几十年的岁月痕迹,也印刻了属于他和这座城市的独家记忆。透过一张张照片,在无数个闪亮难忘的瞬间中,我们看到了利津的历史变迁、城市之变。

“咔咔咔……”在利津县中心医院门口,孟繁俭拿起相机又记录下医院的此时此刻。从第一次拍摄医院的照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照片里的这家医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4年8月,利津就建了这家医院,原来曾在城北庄科村,后来迁到县城东关路北,当时叫大众医院。1958年利津并入沾化县,医院迁入西街东段南侧,建了二层门诊、病房综合楼。”指着相册里的照片,孟繁俭向记者说起了医院的变迁,“1979年,医院被列入全省三分之一重点建设的医院行列,建成了比较规范的利津县人民医院,这时候医院变成了3层楼。1998年,医院建成了5层综合病房楼。”如今,孟繁俭拍下的这张照片,医院综合大楼已经“长”到了15层。更大规模和更高档次的利津县中心医院已经开工,孟繁俭说他还要继续用照相机记录这家医院的变迁。

在孟繁俭的镜头下,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翻开孟繁俭悉心保存的相册,一组组反映学校变迁、穿着变化、住房变迁、城乡建设的照片映入眼帘。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拍摄,孟繁俭说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事物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城乡建设、农村面貌、衣食住行的变化速度更是令人惊讶。“有些场景,一旦错过便是永远。作为摄影人,我有责任用相机去记录和反映这些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身在时间的长河中而不自知,翻一翻这些老照片让人不得不感叹时间的车轮走得太快。1994年8月8日,孟繁俭爬上利二路北侧原邮电局的楼顶,向西以当年利津县城最“繁华”、曾被称作“利津小香港”的利二路中段为主体画面,拍了一张照片。24年后的2018年7月8日,孟繁俭再次登上老邮电局的楼顶,在原拍摄地点向原拍摄方向用同样的焦距又拍摄了一张照片。“我们常常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但在照片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前后的对比。这次再爬上楼顶,放眼望去,周边已经是一片高楼大厦,曾经繁华的商业街与周边的高楼又形成了另一种鲜明对比。”因为孟繁俭曾有14年教龄,并有参与校舍改造的经历,他对利津县教育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格外关注,盐窝镇中学、凤凰城实验学校、利津二中的建设改造他都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最后一次买胶卷是在2008年,进入数码时代,不再需要胶卷了,我的硬盘却让我的电脑经常不堪重负,只好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扩容。未来,我将继续拍摄下去,把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给后代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孟繁俭说。 (记者 李怀苹)

新闻推荐

10年坚守资助“110”热线 她是学生眼中的“筑梦大使”

魏建欣王晓冬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一笔资助就可以为他们筑起通往梦想的桥梁,而每一笔资助的背后,都有一群“筑梦大使”默...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