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高家:家风崇军尚武 曾出“乞丐中将”高三升 侯玉杰

滨州日报 2019-07-19 10:04 大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上旬,高氏重修族谱在北镇演戏庆贺同族摄影纪念。

时间倒流700多年,是元朝的早、中期。那时,今天的滨州至博山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南端的下游处,有一个人口众多聚族而居的高姓大村,名字叫高官寨。当时,这里是大清河之阴,村前是广阔的平原,土质肥沃,村后是清清的大清河,河中帆樯林立。该村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老三叫高立,16岁时丧母,靠哥哥们拉扯成人。

高立的两位哥哥均为武将。1295年至1320年间,朝廷内乱,出身武将世家的高立立下了战功,被授予大帅之职,以后又升为都指挥使。高立于1353年去世,他的墓碑上记载:“高氏一门忠义。生,有荣施;没,有御葬。”高立仅有一子高润,即滨州高氏二世祖,亦担任武职,为万夫长,后转任地方官,任县令长。

元末战乱期间,滨州土著居民被杀戮殆尽,侥幸活命的也四散逃命。高立的后人由此大量地散居开来,沿大清河两岸广泛分布,从利津到惠民,从垦利到高青,至2008年,滨州高家六修族谱时,有统计的村庄115个,散居人口约3万人。

“乞丐中将”高三升

今日的滨州市老市区,过去叫北镇,是蒲台县的第一重镇。北镇街居住人口姓氏众多,但以高姓为主。有“一府三县滨蒲利,十门九亲北镇街”的说法,即滨州高家主要分布在蒲台、滨县、利津三县,而北镇街则是主要的聚居地。

在北镇街高家胡同有一户人家,父母俱亡,撇下兄弟孤儿四人,乳名分别叫大升、二升、三升、四升。大升、二升早亡,只有三升、四升相依为命,靠乞讨度日。

为了谋条活路,三升决计外出讨生活。他顺着滨州一带前人闯天津卫的老路,义无反顾地奔向北方。在路上,他结识了同样贫穷的孩子刁鸿图,二人结伴前行,后来两人都晋升为陆军中将,也是一段佳话。

却说,高三升、刁鸿图到了天津,正值袁世凯小站练兵,到处招兵买马,他俩便应募入伍,找了个混饭吃的地方。高三升穷苦人出身,吃苦耐劳,又因少年时在北镇街上经常听人说书、唱戏,江湖义气耳濡目染,加之他人高马大,相貌堂堂,很快得到了同伍士兵和军官的喜欢,并进入侍卫行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挑选身材魁伟、相貌超群的忠勇之士充当总统侍卫,高三升荣幸地成为袁世凯的卫兵。身为侍卫的高三升管带(相当于团级)虽职务不高却广结人缘,由侍卫官而步步高升。

高三升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坚决反对外蒙古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加入了协约国,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徐树铮为西北边防军总司令,高三升为副总司令兼骑兵团长。徐树铮常驻北京,高三升一直带军驻扎张家口外。

1918年,外蒙古的部分王公、贵族趁国际风云动荡和北洋军阀内讧,在白俄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宣布脱离中国。高三升是坚决主张平乱,反对外蒙古脱离中国的主战派。北洋政府派兵镇压叛乱,高三升是三路大军中的东路,他率领骑兵团日夜兼程,首先攻入库伦,即今天的乌兰巴托,打败了叛军,并奉命驻扎在乌兰巴托。在外蒙古,高三升整军备战,他的骑兵团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中流砥柱,在万分危难的时刻,他宁肯向北撤兵到恰克图伺机反攻,也绝不承认蒙古独立。1921年,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高三升的部队也随之撤出乌兰巴托,驻扎到黑龙江省。

北洋军政府忙于内战,无力接济高部粮饷。高三升遂决定经商,搞起房地产买卖,并赚了大钱,成了天津有名的大富翁。1937年,滨州高家五修族谱记载:“以军功蒙奖,升补游击参将,加副将衔,并赏带花翎。光复后,调充陆军骑兵团团长。民国七年,外蒙独立,奉令开赴库伦,以九年外蒙取消自治,蒙大总统传令嘉奖,其文曰:‘外蒙取消自治,高团功居第一\’。即升骑兵独立旅旅长,补授中将勋五位。”

高三升一生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高三升发迹后,平时百姓家长里短依旧称呼他的乳名,而他的本名高在田却鲜有人知道。他的胞弟四升一跃成为少将骑兵营营长,他还专门回故乡捐资重修《滨县高氏族谱》。滨县不少乡亲也先后闻风而至。县商会会长刘殿鳌,当了他的军法官,北镇商会会长王绶彩当了他的军需官,同祖士绅高凤龄当了他的书记官。

当年与他一同入伍的刁鸿图颇得吴佩孚的赏识,几经提拔擢升为北洋军陆军第十八混成旅旅长、中将衔。高三升回乡拜访刁鸿图的父母,见他家里清苦,资助修建了十数间瓦房,得到乡亲们的好评。

滨城首富刘抡元时住济南,写信给高三升,劝募了几百元大洋,在济南城南关外千佛山一带,为滨县旅济同乡会购置了一块义地,作为滨县人死在济南后安葬的坟地,这些都是他对老乡的恩德。

有求必应高瑶龄

清末民国之际,北镇街最有名气的人物是“高锅腰子”。这位驼背弯腰的人,大名叫高瑶龄,是高三升的次子。高三升的长子高荣龄跟随父亲身边,相貌、能力均为上等,但终生无后。次子高瑶龄年少时过继给高三升的哥哥。高三升的三子高华龄,又名福龄,过继给高三升的弟弟高青田。高华龄相貌出众,能力超群,是高三升几个儿子中最出类拔萃的。

但说高瑶龄,生于1913或1914年,因为身体有残疾,特别得到高三升的疼爱,在家中给他盖了四合院(中将府),又给了他很多的钱。高瑶龄身体残疾但心眼好。有高三升的势力作后盾,他虽然处理日常事务本领有限,可为人特别豪爽,只要有人遇到难事找到他,有求必应,深得人心。北镇街一带有“高三大人”的说法,本意是指北洋陆军中将高三升,即高瑶龄的父亲,而在实际生活中是特指高瑶龄。

1937年,滨州高家五修族谱完成后,在高彭庄唱戏庆贺时,与当地势力发生冲突,前来平息事态的就是“锅腰子”高瑶龄。在那张1937年五修族谱庆贺大会照片上,坐在中间的是高三升,其右边的第二位小个子就是高瑶龄。

高瑶龄有两房媳妇,均早于高瑶龄去世,他终生无后。1947年当地解放后,高瑶龄的家产被分配给了穷人。他也遭到了批斗,因为他没有民愤,大家也就走了过场而已。

晚年,高瑶龄就在北镇街上以卖油条为生。他炸油条用的是香油,如同他做人一样实在。他做买卖不用秤,客户买多少钱的油条,全凭一声吆喝,自己将钱扔进簸箩里,拿多少油条全凭自觉。每逢农历三、八北镇大集,周边几十里来赶集的人们,都闻名前来购买,许多人专程买“高三大人”的油条回家待客、孝敬老人、哺育孩子。1953年左右,高瑶龄去世,高氏族人按当地风俗安葬了他。

新闻推荐

东营市将举办首届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

本报讯7月16日上午,记者从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东营市将举办首届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大赛共设10个分项赛事。...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