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韩墩灌区开灌60周年 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韩墩引黄闸,来源网络)
滨州日报/滨州网 通讯员赵文胜
1958年秋,在位于惠民地区滨县境内闫家公社(今梁才街道)宋滩村南的黄河大堤上被挖开了一个宽200余米的口子,许多村民前来围观,经打听原来是要在这里建一座大闸,引黄河水灌溉庄稼。这座大闸到黄河主槽的取水口还有1公里多远,取水口选在了一个叫韩墩的村子的南侧。
据史志记载,该村韩姓村民祖上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河北枣强迁来,建宅于大土墩(烽火台遗址)旁,后来人称韩家墩。这次根据规划从大坝的大闸至取水口的渠道(习惯上称引渠)经专家论证需要穿过这个村子。这样一来,韩家墩村被引渠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大队,以后慢慢地成为两个村,渠东侧称为东韩墩村,渠西侧就叫西韩墩村。
水利系统习惯于用引水工程取水口处的地名来命名,这个引用黄河水灌溉的区域就被称为韩墩灌区。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取水口位置和大坝上的大闸连同引渠已经迁移至下游2公里左右,但韩墩灌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当年大闸残存的闸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看到,随着近些年黄河大坝淤背加固,这些残存已被掩埋。60年过去了,她当初是什么样子?她又经历了什么波折呢?
韩墩灌区规划原属于打渔张灌区总体规划一部分,规划宏伟壮观,工程几乎全靠人力,施工质量却高得令人难以置信
韩墩灌区规划原属于打渔张灌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当时这个总体规划包括三大项内容:①黄河右岸(顺水流方向)建设打渔张灌区;②黄河左岸建设打渔张北灌区(即韩墩灌区);③打渔张渠首稍偏下兴建拦河枢纽工程。
当时的韩墩灌区规划范围为:黄河以北,西接张肖堂灌区和徒骇河,东、北抵渤海的区域。涉及滨县、沾化、利津3县的18个公社,4个农场。总控制面积约450万亩。规划了灌溉、排水、蓄水、航运、发电等功能。引黄闸设计过水能力240立方米/秒,设总干渠1条,干渠8条;一级航道1条,二、三、四级航道13条;大型水库6座;发电站12座;以徒骇河、刁口河为主排水河道。这足可见该规划的宏伟壮观。现今的王庄二干渠即当年的韩墩七干渠,该渠到韩墩灌区老引黄闸的最小直线距离约20公里。
1958年初,山东省委和水利厅决定兴建打渔张北灌区(韩墩灌区),1958年6月24日惠民地委发文(58第024号)公布了韩墩灌区指挥部人员组成,同年9月开工,在全省抽调专业人员和多方民工参与建设。到1959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奋战,完成了引黄闸、沉沙条渠、总干渠上游段、2座水库以及少量沟渠配套工程等,算是局部具备了引水灌溉和蓄水的条件。
当时,在没有施工机械,几乎全靠人力的条件下,这样的施工速度是惊人的。可以说,是靠着人们对新中国的热爱,是人们响应毛主席“大干快上”的号召。施工质量高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混凝土在没有振捣器,全靠人工振捣的情况下,竟然非常密实,1986年人们见到残存的引黄闸闸墩时尚能辨别混凝土的坚固密实程度。
1959年3月25日,引黄闸提闸放水,黄河水流淌到的地方,群众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此时正值春季庄稼生长需水期,农民不分昼夜地奔走在大田里,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为庄稼灌水。
从“重灌轻排”到“重排轻灌”,韩墩灌区灌溉工程建设几近停滞,不过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防洪除涝治理工程建设
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人们都怀着大干快上,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投入工作。韩墩灌区也和其他引黄灌区一样,在没有足够经验,尤其是排水配套工程不配套,又没意识到排水工程重要性情况下,盲目地大引、大灌、大蓄。且韩墩灌区范围内都是退海之地,土壤含盐量高,“重灌轻排”意识甚至导致一些原有的排水系统遭到破坏。
例如,徒骇河原是规划作为韩墩灌区骨干排水河道的,但1958年11月竟筑起拦河坝进行蓄水,导致拦河坝上游水位壅高。一些干支级排水沟在与灌溉渠交叉处就先填沟筑坝,甚至修路跨排水沟时也是如此,这样在排水沟上形成许多挡水坝,使得排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其影响范围内的土地地下水无法疏泄,使得大面积土地地下水位抬高,盐分上泛到地表,而雨季形成涝灾,可谓“旱季白茫茫,雨季水汪汪”。有不同意见者编出顺口溜:“只顾眼前灌溉渠,哪怕日后下大雨”。屋漏偏逢连夜雨,1961年8月,灌区大部分范围降了大暴雨,到当年底,韩墩灌区30万亩耕地次生盐碱化。
1962年在河南召开的史称“范县会议”,在我国引黄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会议。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水利建设从“重灌轻排”又变成了“重排轻灌”。一直到1968年,复灌6年的韩墩灌区灌溉工程建设几近停滞,倒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防洪除涝治理工程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那段时期在今韩墩灌区范围内建设的防洪排涝工程有:1965年开挖了独流入海的潮河(大部分在韩墩灌区范围内);开挖了秦台干沟、马新河、沾利河,还扩大治理了江河、胡营河、黄杨干沟、杨营干沟等骨干防洪除涝工程。另外,许多村庄在冬季开展了修梯田挖排涝沟等田间排涝除碱工程建设。这样,韩墩灌区在防洪除涝设施方面建成了较完善的、由大到小的防洪排涝除碱河沟体系,确实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骨干河道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复灌50余年里,灌排设施逐步完善,节水措施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得到应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8年,滨县、沾化遇到大旱,9月初两县协商决定从韩墩引黄闸的两孔小流量引水应急抗旱,引水渠道由两县组织民工修筑。报专署同意后,当年9月底就完成了长20余公里的渠道(即现今的韩墩总干渠)建设,工期仅仅10天,完成土方58.55万立方米。滨县组织滨城、单寺、张集、闫家公社15000多名民工参与建设。这条渠道建成后随即小流量引水抗旱,让渠道附近的旱情得到缓解。
到1970年,上游的滨县建成了一分干渠(8.5公里)、二分干渠(21公里)和三分干渠(4.5公里)等本县境内的分干级引黄工程;下游的沾化县建成了潮河干渠、马新干渠及江河干渠等本县境内的干级引黄工程。
到1970年,韩墩灌区复灌后一个新的供水系统基本形成,但已经不是1958年建设的打渔张北灌区规划的供水灌溉系统了。1958年规划的总干渠总体走向是从引黄闸向东北方向,而1968年的总干渠基本为南北走向。原来的灌区控制范围已经被分解为三个灌区,1966年宫家灌区建成开灌,1969年王庄灌区建成开灌。1970年韩墩灌区控制面积只保留了原来西部的约110余万亩,新的总干渠过水能力也只是原总干渠的1/6左右。
1982年,韩墩灌区老的引黄闸因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已经不能满足防洪要求需要重建,于是在老引黄闸下游1.7公里处另建了新的引黄闸,设计过水能力为60立方米/秒。新的引水口位置选在老引水口下游2公里的王大夫村和后刘村之间。新引水口处于1984年建了闸,缘由是引水口至引黄闸1.8公里的引渠在停水期间往往淤积严重,影响再次放水时的引水能力,为防止停水期间泥沙进入引渠而将泥沙挡在引水口外,所以称为拦沙闸。这样,韩墩灌区的引水控制闸就有了两座,与许多引黄灌区不同,该引黄闸的最重要功能是防洪,最常用的功能是控制引水和调节过水量。
1993年,韩墩灌区建成跨徒骇河的倒虹工程及配套的过徒骇河干渠,韩墩灌区又扩大了控制面积60万亩左右。至此,韩墩灌区再造基本完成,范围规模基本定型。从工程设施看,已经完全没有了1958年工程的踪影,只是控制面积包含了原来范围的1/4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说,1982年随着新引黄闸及新引渠的启用和老引黄闸及老引渠的废弃,一个新的灌区便诞生了,已与1958年的灌区相去甚远。要说其中的联系:一是1968—1982仍然使用着老的引黄闸及引渠;二是承袭了1958年灌区范围西部的约1/4控制面积。
改革开放以来,韩墩灌区引黄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工程设施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灌排设施基本完善,节水措施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得到应用,水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灌区范围内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不可或缺的淡水供应源,在复灌后的50余年里,没有再出现大的波折,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近日,笔者走进利津县北宋镇道庵村,十余名工人正在村文化大院门口忙着铲树、装车。“1棵、2棵……120棵,好了,启程!”随着村里...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