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小剧场 文化“根据地”

黄三角早报 2016-10-26 10:39 大字
乡村剧场成了百姓大舞台。(图片由通讯员孙海宁提供)乡村剧场成了百姓活动的阵地。今年年初,东营市出台《东营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农村推广建设“乡村剧场”。今年6月,市政府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在全市农村建设“乡村剧场”的意见》,要求努力用3年的时间,实现全市农村“乡村剧场”建设全覆盖。利津县作为全市乡村剧场的发起地,目前已建成21个乡村剧场,进一步完善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村民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根据地”。

场地不足,演出受限全省范围内创新建设“乡村剧场”

据了解,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市县两级开展了“进千村乐万家”、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由于部分村里没有适合演出的舞台,很多演出是在演出流动车上进行。“演出车向外伸展的舞台受限,很多节目都施展不开,村民观众也看不到最完美的演出。”利津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孙海宁介绍,基于类似的不便因素,利津县政府决定在村里建设一处正规的演出场地,让百姓看场热热闹闹的表演。于是,“乡村剧场”应运而生。

2013年3月,利津县启动了“舞动凤凰城、唱响新利津”乡村剧场标准化建设工程。2014年,利津县将“乡村剧场”建设列入2014年全县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重点在全县建设20个乡村剧场。

孙海宁介绍,“乡村剧场”建设资金由镇街及村级自筹,县级政府配套灯光、音响设备,要求建在场地规模大、周围人口密集、道路宽敞、卫生环境好的“中心村”。由镇街上报剧场建设申报后,县文广新局负责实地复核。目前,全县已建成21个“乡村剧场”,14个在建。预计2017年6月在国家验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时达到60个,也就是一个“中心村”辐射周围七至八个村。

利津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宋敏表示,“乡村剧场”为本县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工作提供了宽敞实用的场所,同时还具备公益文化宣传、文艺培训、广场舞排练、乡村文明展示、村集体节庆联欢等重要功能,已经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据悉,“乡村剧场”的建设尚属全省首个先进做法,建设经验也得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借鉴学习。《关于在全市农村建设“乡村剧场”的意见》指出,在全市选择基础和条件相对较好的5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建成标准化“乡村剧场”,为全市“乡村剧场”建设工作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经验收合格后,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目前,全市农村已创新打造了100个集村民休闲、乡风展示和开展文化活动的“乡村剧场”。

活动场地大了,心里亮堂了剧场成了活动新阵地

有了“乡村剧场”这个阵地,利津县村民的文化活动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孙海宁介绍,全县512个村,每个村都有至少一支广场舞队伍,还有很多文艺爱好者。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有活动。此外,利津县每年都要举办“百姓大舞台”、庄户剧团大赛等文艺赛事,“乡村剧场”便成了首选。

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是全市第一个“乡村剧场”所在地。这个“乡村剧场”占地1400平方米,舞台宽敞大方,配有灯光、音响、屏幕,周边还有健身器材、棋桌等公共设施。前关村书记崔兴国介绍,村里的铁门关遗址决定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剧场舞台上的顶棚设计就是借鉴铁门关戏楼的样式,到滨州找专人设计的。”崔兴国说,村里不乏多才多艺的村民,更有铁门关戏楼演员的传承人。每年的春节、“七一”、中秋节、国庆节,村里都会自编自演一场场晚会,演员、节目都是来自本村的文艺爱好者。

如今的剧场为村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当初的筹建也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资金短缺,”崔兴国说,除了来自上级的拨款,最多的还是要镇村自筹。好容易资金到位,看好的场地却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剧场所在地原来是一个水坑,连接着东西两家的垃圾池。要想建剧场,就必须把这些都填土,可两个垃圾池分别属于东西两家的宅基地,要征用必须经得户主同意。”经过崔兴国苦口婆心劝说多次后,用地难题才最终解决。

崔兴国说,前关村有400户人,每天晚上出来跳舞、活动的有四五十人,多了能到七十多人。“建剧场前,大家都在村委会院里活动,人多了就装不下,有了这个剧场后,晚上最多能有上百人在这里跳广场舞,省市县的下乡演出也方便多了。”

刘春红是前关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庄户剧团的文艺爱好者。刘春红喜欢吃完晚饭,到广场上跳一个小时的广场舞,有时也会与剧团成员编排节目,她认为有个让村民自由活动的场所是很必要的。“原来的村委会大院是我们跳舞唯一的地方,空间小的同时硬件也不够。”刘春红说,跳广场舞需要音乐,以前村委有个便携式的小音箱,总是充不进电,舞跳到一半音乐就停了。“如今,剧场不仅有足够的音响、灯光,还有为我们学习舞蹈提供的屏幕,空间大,心里也亮堂。”

给剧场找个管理员

还要建历史文化展厅

利津县陈庄镇堐西村的“乡村剧场”是利津县剧场建设的第一批。利津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女士介绍,以前的堐西村没有活动场所,群众文娱活动非常缺乏,剧场建成后,不仅村里的年轻人跳起了广场舞,老年人们也成立了舞蹈队。采访时,一位路过的村民对剧场称赞不已。这位村民说,除了文化活动条件升级了,村里还制订了活动制度,比方戏台子最多站多少人,舞台边上几米内不能站人等等。此外,村里还给配备了文化管理员,到时间就来指导大家活动。“希望县里、市里多推广乡村剧场,让老百姓听戏、跳舞有个集中的去处,聚在一起还能增进邻里感情。”

宋敏表示,通过不懈努力,利津县“乡村剧场”建设逐步成为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根据地”。村民利用剧场广泛开展文艺演出、道德讲堂、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爱我家园乡村文明故事会等活动,在农村逐步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赛事”的文化氛围。“利津县将按照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和市政府要求,推选由政府购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益岗位的人员兼任乡村剧场管理员,做好组织活动、器材管理和剧场维护等工作。”

除“乡村剧场”外,利津县又创新建设了村级历史文化展厅。今年9月,堐西村建成东营市首个历史文化展厅。除了展览本村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纪实外,展厅通过展品普查,由村民自愿提供家里原生态的家具、农具等物件,引起老一辈村民的共鸣。

利津县文化馆张女士说:“一位村民家中有一辆木独轮推车,我去看时那车就在院子里淋雨,已经废弃多年,我们说服村民将推车放到展厅,除了展览,也是一种保护。”除了堐西村,爱林一村、前关村等村里的历史文化展厅也在建设中,“我们计划将展厅实现村级全覆盖,不仅体现本地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新闻推荐

本报50余名小记者走进利津县南宋小学找朋友互换联系卡,做一生挚友

小记者用镜头记录下新朋友的微笑。小记者与南宋小学学生合影留念。用面蒸的刺猬馒头,用黄豆、绿豆、花生贴的字画,用地瓜做成的小鱼,用不织布做成的超人……5日,本报50余名小记...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