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文记忆传统农家小院和它的“大瓮”

黄河口晚刊 2016-05-20 12:33 大字
在利津县陈庄镇爱林一村,有一个特色的农家小院,小院有五间正房,东西有偏房,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黄河口滩区的农家小院。除了房子以外,小院的东南角有影壁,西南角有一个猪圈,还有磨盘、农具、大车等,这一幕幕凝固的画面把历史定格。墙角的葡萄藤则点缀着居住在这里世代垦荒务农的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农家小院是六十年代修建的,现在为利津县陈庄镇爱林一村历史文化展馆。经历风雨五十年,寒来暑往半世纪,它像一位沉默的老人,默默见证了这个小村子的世代变迁。小院的房屋现在为传统农家的土坯屋,有很强的年代感。但房屋干净平整,里边摆放了各种农耕用具。据了解,院子的主人名叫李光涛,是1958年迁来后才有了这个农家小院。当时与他一同迁来的,还有当时丰国区所属新华、灶立码头、卜家庙子、北码等村民260人。同时,一同“迁来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大水缸当地人管水缸叫作“瓮”。

说起这个“瓮”,可是爱林一村的一宝。它周长五尺,壁厚缸沉。瓮沿下的壁上有一拳头大小的一个窟窿。据说,那是当年日本鬼子用刺刀捅破的。在当年苍茫的黄河口大平原上,碰到人口聚居的村落,鬼子就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鬼子进村扫荡,最怕的就是碰到藏身房屋打击敌人的八路军渤海支队。他们被打怕了,为了避免被打击,凡是能藏人的地方,像麦秸垛、大水缸、柴灶土炕等,鬼子一律实行地毯式的疯狂排查。在那个年代,连物品都要被破坏掉,何况是人。因为鬼子扫荡,娘家没人了,远嫁的闺女就把这口大水缸带回了婆家,用着带着血泪的纪念品去纪念逝去的亲人。时过境迁,人们将这口水缸作为展品为人们所瞻仰,以预示着我们不屈的民族魂。水缸的小口也像一个小创伤警示人们莫忘历史,要缝补好伤口,推起小车,不断奋斗,找寻安宁富饶的和平生活。

(记者 李长莲) 

新闻推荐

东营网194期《一周播报》

"class="group1"target="_blank">网罗东营事件,评述百姓故事;梳理新闻热点,诉说世间百态。《东营网》视频出品的读报服务类栏目《一周播报》又和您相约了。这一期,主持人许慧来为您梳理最近...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