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门老手艺:篾织的“匠心”

黄河口晚刊 2016-05-27 12:31 大字
在利津县汀罗镇割草窝村,有一门老辈相传的手艺,称为篾织,即是用小细苇子和秫秸(高粱秆)编织坐垫、花篮、箩筐等手工艺品,进行买卖后,维持生计。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几乎人人都会,这项传统的手工艺成为当时人们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该项技艺编织材料和工具十分简单,全靠一双巧手。材料主要为小细苇子和秫秸(高粱秆),编织工具则使用刷子、镰头和凿锤。编织前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将细苇子刷干净,去掉叶子和穗头,然后用镰头把每棵秫秸剖成两半,晒干,捆成小捆放入水中浸泡3—4天,泡透后刮去瓤子,使用外皮,并把皮分割成一厘米左右宽,在水中泡湿使用。

编织时,开始需要把苇子砸软,用加工好的秫秸皮(当地称席篾)缠绕砸软的苇子成棍形,棍形的直径在0.5厘米左右,长1米左右。然后再慢慢圈成圆筒形,把工具凿锤插入中心,用秫秸皮穿入凿锤来回传送,秫秸皮不足即接。软苇子圈的圆筒随圈随插接,用软苇子圈到直径20厘米左右,再用较硬的苇子插接,形状在制作中掌握。编圈的大小尺寸至需用的尺寸为止。编完最后一圈必须锁边,可以保持结实,长时间使用。一双灵巧之手织成的各种工艺品随即而成,编织花费的心思绝对显示了手艺人的“匠心”。

该项技艺的特点在于老幼体弱的人都能干,农闲时期的春冬季节进行,原料易选,成本很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很少有人从事这项老手艺,也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在利津县割草窝村,6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但只有3位老人还在坚持编织。“现在一个这样的成品可以卖50元,一天时间能编一个,孩子们都不学这个,慢慢地就没有人愿意再编了。希望能有更多人学习它,将它传承下去。”75岁的崔汝章老人说道。

(记者 李长莲) 

新闻推荐

生活是一场网球赛

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七年级二班冯曌凝【美国国家网球场内】“下一场比赛,单打。中国选手伊晓岚对英国选手杰克?波尔。将于13时25分开始。请选手做好准备。重复一遍……”聒噪...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