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行助力山东“北大荒”建成“渤海粮仓”

农村大众报 2015-04-29 00:46 大字
山东省滨州市渤海粮仓麦收场景。▲滨州泰裕麦业生产车间。▲农行东营分行支持的春喜农场,把盐碱地改造为高产麦田。谷雨时节,在山东省无棣县水湾镇毛王村的“渤海粮仓”核心试验区里,上百亩农田连接成片,绿油油的麦苗生机勃勃。“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盐碱地里能种出这么好的麦子。”站在仍然泛着点点白碱的麦田里,毛王村村支书李建民感叹,“这都是科学家的功劳,也多亏了农行的热心服务。”

“以前只能种棉花的盐碱地,现在都种上粮食了,而且收成还能一年比一年好,科技的威力真大啊!”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王洼村家庭农场主王春儒感慨地说道。

李建民和王春儒他们在盐碱地上种粮食逐年增产,得益于“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该工程是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实施的重要科技项目,实施范围包括环渤海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四个项目区,重点通过对项目区中低产田及盐碱地进行科学改造的试验和示范,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山东项目区主要包括,在滨州市无棣县和东营市垦利县建设2000亩以上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核心试验区;在滨州、东营、德州建设10个5000亩以上的粮食增产核心示范区。在以上项目区内,集成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土壤改良技术、生物菌肥等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农行山东省分行行长益虎说,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是农行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支农惠农新渠道、新举措,不断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全力支持“渤海粮仓”工程建设,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新贡献。

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盐碱地改良是全球面临的技术难题。仅我国环渤海地区就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如果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这些盐碱地进行改良,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殊意义。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1年,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提出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良环渤海地区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建设“渤海粮仓”的战略构想,并开始着手实践。2013年4月9日,“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正式启动。

滨州市作为“渤海粮仓”主战场,先后在无棣、沾化、滨城等县区建立了14个示范区。

无棣自古就是退海之地,全县有40万亩中低产田和10万亩盐碱荒地,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很多地块没法种粮食,只能种植较耐盐碱的棉花。

2011年10月,中科院在无棣县选取40亩低产棉田,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并针对小麦品种开展高产科技攻关试验。科学家们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次年40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15公斤,创出重度盐碱地种植小麦的高产纪录。

此后,无棣县成立了国有独资的农业工程公司,下大力气流转了逾7000亩盐碱地,全面建设“渤海粮仓”核心试验区。谁曾想,投入大量资金流转土地后,当地财政捉襟见肘,后续的土地整理、水利设施等难以为继,项目建设遇到了资金难题。

关键时候,是农行的贷款帮了大忙。农行无棣县支行经过认真调查,向该农业工程公司发放贷款500万元,支持其采用先进的微生物菌肥改良土壤,兴建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等水利配套设施,为种粮户租赁自动播种机等农机具,有力促进了试验区的推广普及。

如今,在农业科技和农行资金的双重支持下,无棣县“渤海粮仓”项目成效初显。2014年,当地试验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50公斤、420公斤,接近普通良田产量。这片昔日的退海“荒地”,已成为孕育丰收希望的“吨粮田”。

东营市也是渤海南岸重盐碱区,2012年这里有未利用宜农荒碱地224万亩,中低产田200多万亩,盐碱土地资源广袤,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以来,东营共建成“渤海粮仓”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9.5万亩,总面积21.5万亩。其中水稻示范面积15.6万亩,小麦、玉米等旱粮示范面积5.9万亩,总体形成了重度盐碱地发展水稻种植、中轻度盐碱地种植小麦玉米耕作的示范格局。

东营“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技术攻关上实现了多项突破,改变了盐碱地低产低效的命运。按照盐碱地水、土、种、肥等技术一体化创新的要求,实现了盐碱地暗管灌排模式转换、耐盐作物品种选育、高抗逆肥料研制、水稻工厂化育苗以及稻鸭稻鳅混养等五大技术突破,为构建盐碱地增粮增效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2014年,东营市“渤海粮仓”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722斤,比上年度增产21%;水稻和旱粮种植的亩平均纯收入都达到了600元以上;稻田里复合开展稻鸭和稻鳅混养,每亩纯收入分别达到3539元和4585元,分别是普通稻田的3.9倍和5倍之多。

“渤海粮仓”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已重点突破了一些核心技术,研发了高效复合微生物土壤改良材料,创新了快速改良土壤结构技术;选育和筛选了超玉881、超玉971等耐盐高产品种,建立了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形成了盐碱地小麦—玉米“双季粮”和玉米—玉米“双季饲料粮(草)”的种植制度;研发了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土壤水盐和农田小气候为要素的监测网络和盐碱地农作管理决策系统;初步建立了以盐碱地改良结合高产种植技术的生产性服务模式等。

种粮大户授信高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4月17日,记者跟随农行滨州沾化支行的工作人员,来到位于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的“渤海粮仓”千亩小麦示范区,调查了解粮食产业链上的金融需求。

种粮大户张长法所在的冯家镇艺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着5700余亩农田。其中的1500亩“渤海粮仓”试验田正是由张长法本人负责经营。

早在2008年,张长法就在当地承包100亩地搞起了棉花种植。“当时棉花价格高嘛,大家都种,我也跟着种,结果几年下来赔了几十万,”谈起当年的经营“冲动”,张长法还是有些后怕,“多亏了农行的资金支持,帮我从失利中走了出来。”

“渤海粮仓”工程启动后,沾化当地政府大力引导当地农民“退棉改粮”,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农行滨州沾化支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包括张长法在内的64户种植户发放贷款420万元,支持其从事粮食种植。

在农行资金的支持下,张长法很快发展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土地经营面积从最初的100亩增加到1800亩,每年的种粮纯收入超过50万元。

调查当天,农行工作人员在仔细询问合作社今年的种粮计划和春耕备耕资金需求情况的同时,还带去了一个好消息:经过前期调研,农行沾化支行决定将张长法作为该行首个家庭农场贷款对象报送上级行审查,并为合作社增加100万元的预授信。

农行及时的资金支持让全体社员喜出望外。“以前合作社购买种子、化肥等,一般是先跟农资公司赊欠,不能赊欠的就得跑好几家银行贷款才能凑齐,今年有了农行的这次授信,资金难题解决了。”社员姜长桂笑着说。

农行东营分行通过提供信贷支持、加大新产品的推广力度等多种方式,支持当地政府、企业与农户不断克服盐碱地粮食增产增收的难题,不断探索金融助推盐碱区域粮食规模化生产、增产和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王春儒就是这样一个致力于盐碱地改造的农场场主,自2011年,他就开始大面积承包土地,与周边的农民一起从事盐碱地的开发改造,战胜了无数的挫折与困难,将他的春喜农场发展成为土地规模地5894亩、农机联合服务一体化的综合型家庭农场。

今年春天,他急需购进4台拖拉机和1套烘干设备,进一步以提高农场的机械化水平,规模化进行春耕、收割、加工粮食作物。然而,资金不足又成为了一个难题。就在这时,当地农行与财政局的有关人员找到了他,主动询问农场是否有资金困难,农行人还告诉他可以申请融资增信贷款业务。

针对春喜农场的资金需求,农行在落实有关手续的基础上,因考虑春耕的时效,加班加点,提高办贷效率,及时为王春儒发放了“融资增信”模式家庭农场贷款70万元。

4月20日,王春儒与农行客户经理坐在田头,看着春风吹过青青麦田,就仿佛金涛滚滚的收获景象正涌动在他的眼前。他真诚地说:“感谢农行给予及时的资金支持,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闫付永是垦利县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他承包了耕地3000亩,其中:1700亩种植小麦和玉米、1300亩种植经济林。仅粮食一项,他年产小麦130万斤、玉米160万斤,年纯收入近100万元。

“多亏农行雪中送炭,让我渡过难关。”说起创业之初的经历,闫付永动情地说道。原来,闫付永刚承包耕地时,所有的积蓄都交了租金,没有钱买化肥和农药。农行垦利县支行的客户经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给其发放了30万元农业生产经营贷款,解决了闫付永的燃眉之急。

龙头企业发展好

随着“渤海粮仓”工程建设不断深入,当地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14年滨州市粮食总产达305.7万吨,较上年增长14.9%。如何实现粮食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成为当地政府和支农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课题。

近年来,农行山东滨州分行从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入手,大力拓展“龙头企业+银行+生产基地+农户”信贷链条,重点支持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效益好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动当地原粮经济向食品经济转型升级。

滨州泰裕麦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滨州市滨城区一家以优质小麦良种繁育、推广种植、加工、深加工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可以说从我们公司成立,到目前发展成为全国小麦粉加工50强、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银行始终都给予了大力支持。2010年,当我们遇到资金困难时,是农业银行及时完成调查审批,为我们提供了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2012年,公司决定上马小麦深加工项目,整个项目投资1.8亿元,建成投产后将大幅增强我们的小麦深加工能力。项目建设过程中,农行先后为我们发放贷款2000万元,签发承兑汇票2500万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说起与农行的合作历程,泰裕麦业财务总监张小兵如数家珍。

如今,泰裕麦业的系列面粉面条等产品已发展有中、高档系列30余个品种,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并远销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据了解,主体位于黄河三角洲的“渤海粮仓”山东项目区,目前已发展到41万亩,每年可新增粮食6亿斤,增加农民收入近7亿元。昔日山东的“北大荒”正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粮仓”。

农业银行山东滨州分行行长袁朝阳表示,近年来,农行山东滨州分行立足当地实际,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实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使农行不仅成为滨州“渤海粮仓”项目建设的坚强后盾,更成为广大种粮户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农行东营分行行长刘剑波介绍,到今年3月末,我行涉农贷款余额高达268.6亿元,较年初增加8.23亿元,有效支持了东营地区盐碱土壤粮食种植的规模化增产和现代化发展,为黄河口打造出“黄河口大米”等一系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渤海粮仓”建设“保驾护航”,让盐碱荒滩变身名符其实的“米粮仓”。

新闻推荐

农行“及时雨”滋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想不到能成为全市第一位融资增信贷款的受益者,有农行的大力扶持,俺的家庭农场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山东省利津县广美家庭农场总经理赵风华高兴地说,因为他成功采用融资增信方式从农行贷款1...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