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循环农业延伸产业链条

大众日报 2015-03-19 01:27 大字
□李明李伟伟张乃芹报道

本报利津讯棚内种菜、棚外养猪、棚后种植食用菌、猪粪发酵的沼液作为肥料、剩菜叶作为猪饲料……3月12日,在利津县志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一派生机勃勃之景。

初春的天气,室外还有些寒冷,蔬菜大棚内却是暖意融融,示范园负责人邱志强忙着和工人们培育西瓜苗、甜瓜苗。这个示范园有60多个蔬果大棚,种植着西红柿、黄瓜等20多种蔬菜瓜果。园区内养殖了20头黑猪,剩下的菜叶和瓜果用来喂猪,猪粪当作发酵原料,生产的沼气用来取暖,沼液和沼渣当作蔬菜的优质肥料,可以改良土壤、杀虫杀菌,瓜菜生产不用农药,品质还得到了提高。蔬菜大棚背面见不到阳光,不能种植蔬菜,邱志强建起了6个食用菌大棚,用来种植金针菇、平菇等食用菌,这便是他经营的“阴阳棚”,一年可带来24万元收益。“猪—沼—菜”的循环模式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与微生物分解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

“我们还用10个大棚做实验,用菇渣、煤渣、牛粪、发酵的草制成蔬菜生长所需的土壤,采用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的种植方式,培育出来的蔬菜口感好,色泽鲜艳。”邱志强说,依托生态种植这一大特色,他们申请了“绿色”认证,注册了“老虎滩”、“强优”、“小牟里”等3个农产品商标,芹菜、黄瓜等蔬菜每斤卖到了10元钱,产品供不应求。

利津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山东绿野生物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了棉花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实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后,年产食用菌鲜菇2万吨、菌棒1000万棒。总经理王忠春告诉记者,一个菌包75%的原料是棉花秸秆,这样一年能利用秸秆7万多吨。他们先后研发出30多个食用菌名优特品种,其中瓶栽杏鲍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盟等地区。依托食用菌基地,他们还建起了有机肥料厂,食用菌生产以后的菌渣再回收,可年产菌渣有机肥1.5万吨,秸秆被“榨尽”后,变成了种田的好肥料。

利津县通过科技创新,实施了秸秆固化、玉米免耕栽培等秸秆循环利用项目,建起了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促农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循环利用,既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2014年,利津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产品3个,认定面积6600亩,全县种植业认证绿色食品达到11个、无公害农产品51个、有机食品2个,认定面积达到10.9万亩,推动了绿色农业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记者扈永顺报道在利津县陈庄镇郭屋村生态种植园内村民

□记者扈永顺报道在利津县陈庄镇郭屋村生态种植园内,村民正忙着管护火龙果。该村利用2000亩流转土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