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学生当起“家庭农场主”

东营日报 2014-02-28 19:34 大字
本报记者 赵金子

在利津县凤凰城街道前刘村,有位众人皆知的80后致富女能手——— 刘非非,这个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女孩算得上是整个凤凰城街道内最年轻的“家庭农场主”。

就在3年前,22岁的刘非非本科毕业后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投简历、找工作、应聘、签约……在就业道路上,刘非非也在循规蹈矩地走着“老路子”。很快,她应聘上了一份与销售有关的工作,“干销售时,尽管每天挣的钱不少,但心里总是不甘心就这样给别人打一辈子工,自己的理想不是这样的。”回忆起刚毕业干销售时的场景,刘非非眼中透露着辛酸,不过正是在那时的打拼中,她萌生了回家创业开农场的念头。

“我想回家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自己种地,自己施肥,自己经营,总而言之就是‘自给自足\’。”这是刘非非在创业前的初步设想。之所以选择农业领域,在她看来,是有一定原因的,她对记者说:“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聚焦‘三农\’,国家给予‘三农\’领域的政策和各种补贴也是最优惠的。我自身就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就会种地、施肥等这样的农活儿,这也是优势所在吧。”不过,非非的这一想法,刚开始时,就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在非非父母眼里,好不容易让孩子千辛万苦跳出“农门”,大学毕业,孩子却选择回家种地,这在家人和亲戚的眼里是难以理解的。经过非非的反复劝说,家人终于同意了她的想法。就这样,从2013年6月开始,她通过各项创业贷款政策及亲朋好友的资助,筹到70万元创业资金,回到村里承包了500亩土地,并购买了各种大型农机具,“目前有400多亩地都是用来种植小麦,预计今年就能赚钱。”非非说。

种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为了节约人工成本,除季节性收割需要雇人外,平日非非都是亲自下地施肥、浇水。她说:“地里的活儿不多的时候,我都是自己干,早晨4点起床,吃完饭后就下地,中午简单吃点,一干就是一天。”由于种植技术她掌握的还不是很到位,她现在长期雇着一名“种苗技师”,还有一名无偿愿意为非非提供帮助的“耕地技师”——— 王忠贤,在王忠贤看来,“能有非非这样勇气的大学生真是不多,太不容易了,一个村的人能帮就帮。”记者在非非的农场看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家庭农场”已经初具规模,谈起未来的规划,非非满怀信心:“今年我计划再种40万元的树苗,增养30万元的绵羊,建上两个大鱼塘……” 

新闻推荐

校企合作促就业

5月21日,利津县职教中心实训实习基地内,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焊接技术。据悉,利津县引导职教中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校企合作模式,与多个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毕业后由企业择优录用,拓...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