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4孔残迹蒙尘50年

鲁北晚报 2013-06-27 18:33 大字
■年近七旬的李老汉见证了拦河闸的兴废

一条奔流的大河,一次超前的构想,一抹破败的残迹,一个未尽的梦想。

有这样一处黄河水利遗址,它位于滨城区和利津县交界的黄河滩内,距河口120公里,从开工建设到停工废弃,其“寿命”只有短短不到十年。当初,这座水利枢纽曾被设计者寄予厚望,如今它却早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更多的人甚至并不知道这一存在。现在,这些建筑遗迹看起来更像是一堆破败的钢筋沙石的组合体,然而又有谁知道,它承载着一段滨州人治黄的悲壮实践史。

1破败的遗址

谷雨的清晨,沿着黄河大坝骑行了3个小时的自行车,一路享受着春天微风的吹拂,一面欣赏着道旁麦田的风光,即将抵达目的地的兴奋让些许疲惫一扫而空。在穿过保护村子的一座土坝后不久,记者终于见到了王旺庄枢纽遗址的真容——一座由24堵“石墙”组成的拦河泄洪闸。

“石墙”其实是水利枢纽的闸墩,它们每一个都有三四米高,十来米长,厚度约1.5米。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看起来让人觉得坚固而可靠。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个笔直挺立的士兵,列队守卫在母亲河岸边。闸墩上面裸露着锈迹斑斑、扭曲变形的根根钢筋,似乎在提醒过往的人们,它们绝非普通的建筑,更不是村民自己修建的院墙。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蚕食和人为破坏,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不禁让人唏嘘。几乎每一组闸墩都破损严重,只有亲眼目睹了这些断壁残垣,触摸过那从闸墩上被砸下,散落满地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才会在一瞬间嗅到乱石穿空盛景不再的阵阵悲凉。

因为长期停工无人问津,附近陆续有村民前去盗取闸墩内外的钢材进行贩卖,现在绝大部份能够取走的钢筋,都已基本被挖干净。当年,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钢材,甚至不惜花时间和气力将坚硬而厚重的闸墩生生凿穿,望着一个个“掏腹”“劈裂”后留下的凹槽与疤痕,可以想象盗挖时的规模与疯狂。

与曾经机器聒噪轰鸣,工人热火朝天忙碌的建设现场形成强烈反差,如今王旺庄水利枢纽遗址十分幽静,陪伴它的只有一条一米来宽的乡间土路,几片漂浮在低洼积水中的落叶,这里杂草丛生,低头随处可见黄色的蒲公英花朵。

一排有些年头的杨树,从遗址东北面将其与田地隔开,也许是这座遗址在存在的时间太过久远了,忙于农耕的人们似乎早已习惯,对其视而不见。

一位姓李的村民告诉记者,自己十来岁时常看到大人们在施工现场忙碌,“当时是从两个村子之间挖了一条300米宽,好几公里长的引河,用土坝拦了起来,准备修水闸让黄河顺着引河绕个弯再流到下游去。后来工程停了,土坝被水冲垮了,引河也给泥沙淤满了。”据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讲,原来枢纽的闸墩能有十五六米高,而现在只露出三四米高,“都被泥沙淤积成田地,看不出来了。”

百米开外的黄河水奔流依旧,王旺庄枢纽在还未能展现“实力”,就已化身大河生命中的一位匆匆过客。尽管身影依旧蔚为壮观,但却难掩悲壮的命运。记者试图从这些残存的遗迹中去寻找,去体味那一段风尘已久的滨州人治黄往事。

■宽阔的拦河闸上设计了公路、铁路

■拦河闸遗迹

新闻推荐

养老钱当废品卖掉 民警跑到利津将钱找回

1月14日下午,博兴县公安局乔庄所接到110报警称,乔庄镇三合村村民丢失现金1万元钱,请求民警予以帮助。民警赶到现场后了解到,三合村李某70岁的老母亲将一年来靠卖棉花攒下的1万元钱,藏在家中的...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24孔残迹蒙尘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