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明:钩沉黄河口的历史尘封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在这张简陋的书桌上,刘希明用传统的笔墨纸砚完成了书稿的最初写作。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刘希明家中简单的书架上,多是关于东营市的史料,这些史料支撑起《黄河口史话》的真实性。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黄河口史事》是在刘希明83岁那年自费出版的,免费分发给亲朋好友、学生友邻。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经常地翻阅让几本工具书破旧不堪。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也有历史。
黄河三角洲的历史,与黄河的改道入海生息相关,与黄河口人在战乱年间的奋战一脉相承,更深深地刻下了具有黄河入海口特色的文化烙印。
揭开一段历史,就是重温一次真相,让曾经奋斗在黄河之畔的老一辈重温那逝去的过往;揭开一段历史,就是传承一段史话,让生活在黄河尾闾的年轻一辈接过那永续的火把,照亮前行的路。
刘希明,把亲历、亲闻、亲为的黄河口史事还原。
三间土屋与一本书
这是河口区河口街道三合村一户简陋的院落:三间土坯房在寒冬里静静地伫立,前几日下过的那场雪融化后的痕迹很清晰地呈现在门口处略显泥泞的路上。用篱笆围成的栅栏就是院子的围墙了,院子里,几畦白菜在寒风里发出清冷的颜色。
刚刚在院子里站定,屋门便开了,一位老者出门迎客。
他与一般的农村老者没有什么两样,穿着最平常的衣帽,说着最朴实的话语。
进得屋内,也有一股清冷的滋味。一盘土炕盘在屋子一角,屋内,是很简单的陈设,但最吸引人的,是靠窗的一个书桌和书桌一侧的简易书架。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毛笔、砚台和已经写满了字被简单装订起来的宣纸,还有几本誊写了工整钢笔字的方格本。书桌一角,摞放着已经被翻得发黑破损的新华字典第10版、中华成语大词典和四角号码新词典。另一侧的简易书架上,则略显整齐地摆放了诸如《东营年鉴》、《东营市志》、《河口年鉴》、《利津县志》等史料,也有《中国历代名人手迹》、《东营市美术书法作品集》、《东营市农民书画作品集》等书画类书籍。这个书桌与书架,还有书架上的书籍,才让人将他与普通的农村人区别开来。
随后,他递过来一本名为《黄河口史事》的书,大气又厚重的封面上,是古老的黄河和黄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的画作《独恋黄河口》,封面上还有一行小字:刘希明著。
这位老者,就是《黄河口史事》的作者刘希明,而这本书的大部分初稿,就是他在这三间土屋里完成的。
一位耄耋老者的记忆
1927年,鲁北大地正处在动荡的年月。那一年,刘希明出生在利津县盐窝镇鲍王庄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他七岁入私塾,自幼受民间评书艺人父亲的影响,熟读古典名著。他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做过交通员,之后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河口区、沾化县当过教师、秘书和会计。
丰富的生活经历是一笔昂贵的财富。但能够带着历史的公正把过去亲历的事实一页一页地还原,却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坚持。
刘希明说,想把过去亲身经历或亲耳听闻的事整理一下,缘于一次很平常的酒话。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天,几位年岁有大有小的朋友在一起小酌,闲谈中说起河口的一个地名“二八闾”,对于这个在座的朋友都熟悉的地名,却只有刘希明知道它得名的来历。当大家听到他的讲述后,有人建议,你走过了不少地方,也知道发生在黄河口很多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不把它们整理出来,让年青一代都了解一下过去的那段历史呢?刘希明把这个建议记在了心里,慢慢地开始了回忆与记录。
这是一段漫长又艰难、繁琐又谨慎的巨大工程。
既然是对黄河口史事的记录,那么就一定要尊重历史事实,每一段史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都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才能具备应有的史料价值。
刘希明从各个文化馆或资料室找来准确记录了东营、河口、利津史料的文史资料,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了一项一项史事的整理与书写。
他在书中写到了动荡年代的移民历史,探究了黄河尾闾村庄、地名的由来,还描写了上世纪初黄河口地区的经济、人文情况,古大清河及盐商和皂户及养船运输业;书中提到了当时的一些制度和风俗事物,也介绍了黄河口的地区名流和文化名人;书中写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黄河口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书中还描述了黄河的多灾多难,人民治理黄河的纪录,还有当时货币流通和教育的状况,而且,对新时期胜利油田开发、渤海农场建设等也作了介绍,可谓面面俱到,洋洋大观。
一份仍然在延续的希冀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几位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刘希明编写的《黄河口史事》终于付梓印刷。这是他对过去那段史实的尊重和回忆,也是他对后辈们的一份诉说和希冀。
《黄河口史事》的印刷费用,也是刘希明用自己的退休金支付的。当时,每月只能领到1200元的他面对5000元的印刷费,却没有一丝不舍得。现在,1000册书已被他送出了500多本,“亲戚朋友,学生晚辈,只要想看,我都送。”刘希明说,他编书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能知道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哪些事,大家爱看,就是他最高兴的事了。
现在,刘希明整理的《黄河口史事》的第二本书稿已经完成,春节后就能让大家欣赏到。而在即将出版的这本书中,他回忆的侧重点由河口区转向了利津县,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黄河尾闾的变迁和风物。
与此同时,他还用毛笔在宣纸上把发生在黄河口大地上的史事,用纪实诗词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计划择机印刷成册。
七十岁才开始学习书法的他写一手骨力遒劲的柳体书法,“黄河一八五五年,入境重返利津县,民官共筑老台坝,西侧挡水四九年……”这是他编写的《黄河改道复回》中的一段,用言简意赅的短句描写了黄河的一段历史。而且,他也从老书堆里找出了一本不太完全的《名贤言行集》,把里面的四言集、五言集、六言集等工工整整地抄录在一本一本的方格本里,“念了名贤集,说话无人敌。”刘希明说,他最愿意看到的,就是古代先贤的思想精髓在今天的新一辈人身上传承和发扬下去。
室内清冷,但刘希明老当益壮的心里,仍有十分的热情,支撑着他每日笔耕不辍。(记者 李静)
新闻推荐
正月里来闹元宵,布置灯展、扭秧歌、舞龙舞狮、放焰火,东营市各地分别以各种喜庆热闹的形式庆元宵。图为利津县举办的“五彩缤纷凤凰城”元宵节灯会,“画龙点睛”、“盛世龙年”等与龙有关的灯组...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