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锡皂:活着就是福气学会看开生活的苦难是其长寿“秘诀”

黄河口晚刊 2011-08-12 23:34 大字
成锡皂老人和女儿成李花 黄海霞 摄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每天早晨上班经过辽河农贸市场时,总看到一位老爷爷坐在南边小道旁的石凳上,手中还拿有一本或厚或薄的书,放于膝盖上,口中念念有词……时间长了,他便与风景融为一体,过往行人看惯了“风景”,他也把行人匆匆的脚步转变成了时间的痕迹。

停下脚步,我了解了老爷爷——— 成锡皂的故事,他手中拿的是一本《圣经》,老人家已经读了几十年,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他,眼不花耳不背,没读过几年书,却能认识一整本《圣经》上所有的繁体字……

一辈子搬23次家5年前进城“养老”

“我老家是利津县陈庄镇崔家庄村的,在乡下生活了大半辈子,老了没想到也做一回城里人!多亏了党的领导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成锡皂老人一边介绍着自己的家乡,一边直夸现在的幸福生活。

提起自己乡下的生活,成锡皂用“家乡的土养人,环境也养人”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提起以往那些经历,又不禁令老人家感叹万分。“我们村在一个大洼子里,当年也是为躲避战争才躲到那里去的,也算是个小孤岛,但是时常发河水,年年涝,年年搬家,我们家大概要搬了23次吧,就为了躲水,也种不了庄稼,顶多种点高粱、大豆啥的,住户本来就不多,这些年,年轻人都搬出来了,还剩下两、三家老人在那里守着。”成锡皂老人介绍。

成锡皂的女儿告诉记者,5年前自己87岁的母亲因病去世,老父亲便搬到城里跟着自己一起生活,现在老人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很少再回老家了,但每年都会抽出20天到老家去住上一段。“我们6年前在辽河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杂货店,吃住都很方便,没事儿的时候,老父亲还帮着看看店。”女儿成李花告诉记者。

人生变故让老人看开了生活的苦难

“我老父亲一辈子确实很苦,9岁没了娘,12岁又失去了父亲,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小小年纪便孤身一人寄人篱下,在姑姑家打了3年的短工,父亲15岁时便与17岁的母亲结婚了,婚后跟着岳父给人家打工养家糊口,后来还在淄博红山煤矿干了5年煤矿工人。”女儿成李花告诉记者,“父亲一辈子苦难太多了,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兄妹四人,但在1996年,一年中连续失去了 3个亲人——— 我大哥、大嫂、三哥。大哥、三哥都参过军,曾一度是父亲的骄傲,去世后,老父亲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常言道,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丧子无疑让成锡皂受了很大的打击。5年前,老伴又因病去世,老人再次受到打击,想起过世的亲人就禁不住地流眼泪,每当心里最苦的时候,他就读《圣经》,让自己多看开些,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好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自从来到城里,老父亲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出去锻炼,围着小区转一圈,再到小区的健身广场摇摇健身圈,然后从农贸市场里买一碗馄饨,然后就拿着《圣经》到小石凳旁品读。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是却学过拼音,他自学了很多汉字,《圣经》上那些繁体字他也都能念下来。”成李花描述着父亲的生活,“感到热的时候,父亲会回到店里,沏上一壶热茶水,喝到中午头的时候,再去买一笼小笼蒸包当午饭,晚上就跟着我们一起喝点稀饭,饮食很规律,身体也一点疾患也没有,比较硬朗。”

“一定要好好地活着,活着就是福气呀!”成锡皂感慨道,“你看,现在我不仅有人照顾,还有重孙、重孙女,都四世同堂了,国家也照顾得好,还有啥不知足的呢?”(记者 黄海霞 实习生 郭冰 王宁晖)

新闻推荐

利津一中王德利:求学路上,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8月11日下午,王德利正在一家辅导机构给学生上课"class="group1"target="_blank">学生档案姓名:王德利毕业学校:利津一中高考分数:660分录取学校:武汉大学语文131分、数学125分、英语137分...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