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爱军:雕琢小生活 品味大幸福

黄河口晚刊 2010-12-31 00:00 大字
图一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图二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图三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图四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就像是冬日里一缕灿烂的阳光,名不见经传的王爱军给沉寂多日的东营艺苑带来了阵阵暖意。

她创作的小品《最幸福的事》在中国·余杭“良渚文化杯”小戏小品大赛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复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建市以来东营市在小品创作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成长之路,让王爱军在40岁的岁尾收获了这样一种大幸福?

记者在王爱军暖意融融的家里,听她絮絮地讲述属于她的创作生活片段。不说起早贪黑的勤奋,不说绞尽脑汁的煎熬,已经过去的日子,在她朴实的方言描述下,似乎缺失了某些被大多数成名人士故意渲染的纠结和突围的气氛,有的,只是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生活的描述。

1989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王爱军来到利津县文化馆做了一名创作员,平日里,喜欢文字的她经常写一些散文发表在当地的报刊杂志上。如果没有市文学戏剧创作室谭永春老师一句“依你的语言风格,可以尝试写写小品”的建议,她的生活或许就会一如既往地平淡地过去。听到这样的鼓励与期望后,一直想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有所突破的她立马行动起来,2004年5月起,她开始了戏剧小品的创作尝试。

也许是三十多年的生活积淀能够变幻成让观众喜闻乐见的段子,也许是上天不想打击她最初萌动的创作欲望,她创作的以反映企业蒸蒸日上和人性化管理的首个戏剧小品《相女婿》剧本初成,就得到了肯定,排演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一发而不可收拾。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鼓励,王爱军先后创作了《罚款单》、《门当户对》、《秦香莲后传》、《女人当家》、《二丫》、《我的驻村男友》等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反映鲜明特色大时代的戏剧小品,作品不但在山东省文化馆的内部刊物《山东群众艺术》上发表并获奖,排演后还在利津县乃至东营市的群众文化艺术广场演出中亮相。

观众的认可是对她最好的鼓励。与此同时,王爱军也摸索着创作了一大批快板小段,《王老汉进城》、《打起竹板说保密》、《说说咱们的新农村》、《海天云阔刁口美》等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单口快板和群口快板也在各种文艺汇演中抢尽了风头。从此,作品获奖、获演、获得掌声便成了王爱军创作过程中的不竭动力。“我只是在合适的时候受到鼓励写出了合适的本子,在合适的舞台上演出后得到了前辈和观众的认可。”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与掌声,王爱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与淡然,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她对戏剧小品创作执着的热爱与追求。

最初搞创作的时候,王爱军还不会用电脑打字,她把女儿上学写过字的本子合订起来,在背面工工整整地写剧本,“《相女婿》这个本子我写了厚厚的一本,当时的态度太虔诚了。”因为王爱军在创作戏剧小品之前从未有过专业的学习,她只有靠自己琢磨,她把利津县文化馆里仅有的几本《山东群众艺术》拿回家“啃”读,凡是有关戏剧小品创作的书籍和刊登了戏剧小品的刊物,她都会一遍一遍地翻阅,二三十遍阅读后,她都能背诵这些作品。

创作小品的过程,王爱军用一个“磨”字来描述。就拿此次获奖的《最幸福的事》来说,本子的初稿是2009年6月写成,经过几次修改后,2010年7月,她拿着剧本走进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高级编导演班,有的认可,但更多的是否定,在经过了近一个月的艰苦改稿后,终于被搬上了舞台,“写小品,太磨人了。”王爱军说。是啊,找到生活中的亮点,经过提炼故事、升华内涵后,将矛盾冲突在几十分钟内尽情展现并收放自如,是对创作者观察体验生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幽默感、抖“包袱”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成绩只是过去,未来不能止步。这是王爱军内心坚定的信念。所以,2007年、2010年,她先后两次参加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高级编导演班,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那是两次脱胎换骨似的学习。王爱军把自己的创作思想放置于全国高水平的创作者中,创作思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仿佛就在一刹那间,她从戏剧小品固有的传统创作模式中走了出来,体会到另一片用生活阅历和沉静之心体会生活的全新境界。此后,她的作品里,多了对生活的思索,多了对时代的感悟,她把自己的思想和具有黄河口特色的地域风情与这个飞速发展的大时代巧妙融合,作品有了质的飞跃。

走出去,走出去,走到全国的广阔天地里,展示具有黄河口特色的风情。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复赛的评委们对她的作品《最幸福的事》的评审意见,也正说明了她走出了一条戏剧小品创作的正确道路:该作品表现了当代夫妻的精神生活,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人生和婚姻进行了深刻思考。大赛评委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作品形式新颖,节奏鲜明,台词凝练到位,是难得的好作品,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当之无愧。

一头黑发被随意挽起发髻,一口利津方言轻轻地淌出,一身普通的服饰平常地装饰着一位淡然生活却执着戏剧小品创作的女子。在她的描述中,似乎听不出她对从事文艺创作的过度崇敬,但她却分明在用心体味平常的小生活,并用文学的一种形式来充分展现。采访结束时,她热情地邀请记者在她家用餐,一句“我做的饭很好吃”和“我还会打利津水煎包呢”的表白,记者在憨笑之余也分明感觉到她的朴实与明艳,正如室外正午的冬日阳光,温暖弥散了一身。是啊,能够潜心体味小生活,也定能收获丰硕大幸福。

(记者 李静)艺术简介:

王爱军,女,1970年生。利津县文化馆创作员,利津《凤鸣》杂志执行主编。

自2005年起从事曲艺创作,先后创作出小品、小戏剧本和群口快板作品四十余件。主要戏剧小品作品有《离婚记》、《咱是一家人》、《解聘》、《我的驻村男友》、《马老板送礼》、《门当户对》、《临床兄弟》、《今晚认识你》等,快板作品有《王老汉进城》、《说说咱们的新农村》、《海天云阔刁口美》等。

2010年小品《最幸福的事》获中国·余杭“良渚文化杯”小戏小品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小品类全国一等奖。

图一:闲暇时,王爱军总喜欢翻阅发表过自己作品的刊物,是对过去的回味,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图二:最初的创作草稿,都是一笔一画写在用过一面的纸上。

图三:部分获奖证书。

图四:《最幸福的事》剧照。 

新闻推荐

市人大代表张玉亭:财政收入增加更有能力服务“三农”

本报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说,市里财政收入达到了104.88亿元,政府收入增加了,就能更好地为‘三农\’做好服务了,”1月18日,市人大代表张玉亭说道。张玉亭是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支部书记,1月18日下...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