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新视点炊烟渐去的村庄

东营日报 2010-12-16 01:11 大字
记者 刘剑 魏春杰 通讯员 李伟伟

早上5点钟,天还黑着,利津县利津街道扈家滩村已经热闹了起来。一百多辆三轮、四轮农用车鱼贯而出,收树、收铝、送菜,发往各自的目的地。

从村西头的村牌坊大门往东,是这个村里的主街。这一条二百米的街上隔不远就有三家超市,油盐酱醋茶,各种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所谓超市,其实就是原来的农家店“小卖部”。去年,东营市实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这些小卖部被“收编”后,进行了扩大建设和改造,便成了三家小超市。盛源放心店的门口就挂着“万村千乡工程放心服务店”的招牌。

双德超市的老板娘王丽井起得特别早,她会在每天的凌晨,第一个把店门打开。因为每天早上,会有村民前来购买每天的早餐。由于大多数村民忙于每天的生意,已经习惯了买一些现成的早餐。“村里的人现在忙得顾不上做饭。”王丽井一边张罗着顾客,一边对记者说,“现在村里跑买卖的很多,收树的、收铝的,一大早五六点钟就出门去外地了,晚上九点多才回来,根本没空在家里吃。”

记者看到,这三家小超市都有一个大的馒头箱,一家小超市一天能卖出200多斤馒头。“也不是家家都那么忙。”来买馒头的村妇女主任赵守兰说,以前种粮食只能吃饱,吃得却不是很好。现在村里不种粮食了,全种上了树,有了钱想吃啥就吃啥。“我们村光馒头代销点就有5家,都是从城里批发,不用自己蒸了。”

而在扈家滩村以南10里路的宋孟村,却是另外一种“不见炊烟”。孟凡华现在几乎已经忘了原来到地里拾柴草的日子。“用沼气做饭真方便,家里干净了,也没异味了。电视里老说低碳,俺还不懂是啥事呢,这不我们现在也过上了低碳生活。”

宋孟村的支部书记宋磊告诉记者:“我们的沼气池是镇上帮着建起来的。”宋孟村是传统农业村,每年能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20多吨。2008年,当时的利津镇在宋孟村投入专项资金 20多万元,帮助农户建起了沼气池。

宋磊说:“建沼气池的同时,改厨、改建猪圈、改造厕所,利用人畜禽粪便、农作物废弃秸秆入池产生沼气,沼气能做饭,沼渣、沼液再用来肥田。”“我们家过去每年冬天都要烧掉1000多公斤木柴,现在用上沼气后一下子就省了。”宋磊说,按照计划,在5年之内,本村90%以上的农户都能用上沼气。

村庄里的炊烟渐渐淡去,让人感觉有一丝丝失落。不过,越来越忙碌的人们觉得日子实实在在的,越来越好了。 

新闻推荐

张秋波在参加河口区、利津县代表团审议报告时强调积极作为 率先发展 跨越崛起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本报1月19日讯(记者蔡文龙)今天,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波先后来到河口区、利津县代表团,与代表们共同审议讨论张建华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