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情乡味水煎包

黄河口晚刊 2010-03-17 00:26 大字
李有明

小时候,能吃上水煎包可算是一种幸事。我们把水煎包称作是打包子。

那时,偶尔看到村里的街道上有来卖水煎包的,小伙伴们就纷纷围上去。来卖水煎包的是镇子上的人,我记忆深刻的有两个。一个通常是将包子放到一个大纸箱子里,然后用绳子捆了背在背上。另一个是用小推车推着,包子就躺在里面。见我们围上来,他们一般不会打开囤子或箱子。而是向我们摆手间或微笑,示意我们回家叫家长。不一会儿小伙伴们就“打滚上吊”的搬来家长。家长往往花5分钱买一个给自家的孩子解解馋。当然没吃到包子的就只有流口水,看别的孩子吃包子的神气相了。我也曾吃过,那次爹给我买了一个,我把它攥在手心里,整个包包子的毛透纸都被油浸湿了。自己当然吃不够,就盼着每年的赶会。其实对会上玩的那些杂技我不太感兴趣,我闹着要去就是为了能多吃几个水煎包。看到那一锅锅冒着油沫的水煎包即将出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上初中时,新村有个尚玉强叫我到他家,说要给我好东西吃。那次他给我吃的就是水煎包。那次我了解到了水煎包的制作过程。利津水煎包的最大特点就是做馅用的肉和菜是分开的。先把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肉丁,然后用酱油喂好,加盐、面酱。水煎包装锅的时候是底朝上的,装完锅,浇上浓淡适度的面糊,并且把包子翻过来,成为底朝下。待面糊中的水干了,然后拿油壶打油,出锅时,用特制平铲子,将底面连在一起的包子覆扣在盘中。

高三时学习紧张,为了补身体,我们也将吃水煎包作为改善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利津一中的路口有个卖水煎包的老主户,他说他家的包子是正宗的利津水煎包。我那时大抵就认定那是水煎包的发源地了。一到中午放学,我们就在街头的摊点上围坐起来吃水煎包。每次吃完,我的精力就特别的充沛。

关于水煎包的起源我不太清楚,可我知道,利津县的水煎包是挺出名的。记得自己外出去沈阳还见过“正宗利津水煎包”的牌子。现在人们知道争着做正宗,可惜在刚发明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专利。我在百度上查到“水煎包”是鲁西南名吃之一,颇有些不解,大抵是同根同源吧!听姥爷说水煎包发明还是在我们盐窝呢!他在《黄河口史事》一书中提到:盐窝尚家在利津县城、义和、沾化县富国、下洼都设有水煎包铺。有诗为证:

食盐码头河西畔,季尚两家经合办。季家皂户并盐商,尚家餐饮并旅店。/实行盐铁两商制。管盐大官常往返。/尚家发明水煎包,明清至今八百年。到底水煎包发源在哪里,这个还有待考证,但水煎包独特的吃法是名不虚传的。

上大学时,学校后门口有个卖水煎包的。他是鲁南人,做的水煎包可不是什么正宗的水煎包,大抵与锅贴相似,其实锅贴和水煎包是有些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是:锅贴是包好之后生着放到锅上煎,而水煎包是熟包子放在锅上煎。那位师傅将包子包的像饺子,仅凭这一点就不是正宗的水煎包。由于学校附近没有我们利津的水煎包,所以就凑合着吃了几年。

工作后,我也会偶尔提出吃水煎包,一家人都很满意。那水煎包师傅一会儿劈柴,一会儿包包子,一会儿收钱,忙得不亦乐乎。说实话,我对他们水煎包的卫生情况还是有些担忧的,但由于嘴馋,管不了那么多。偶尔几次进城,或到外地去出差,我也经常寻找水煎包。那些在饭店里见到的玲珑剔透的水煎包摆在盘子里,我倒觉得没有家乡的水煎包好吃。除了水煎包本身的魅力外,我想定还有种乡土情结吧! 

新闻推荐

培训防雹炮手

3月26日下午,利津县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向参加培训的防雹炮手们演示安装防雹弹的技术要点。据了解,利津县是东营市防雹工作的前沿,3月26日至27日,利津县气象局组织全县57名防雹炮手进行了业务培...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