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河滩上一场74年的人蝗战争当年一脚踩死60只如今生物治蝗护生态

黄三角早报 2016-04-08 10:34 大字

2011年,垦利组织群众开展蝗虫地面防治。

飞蝗一过,十家九穷

与洪灾、旱灾齐名,蝗灾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农业生产中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黄河入海口地区濒临渤海,水草相接,湿地沼泽星罗棋布,给蝗虫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自然环境。“蝗虫食禾稼,草木俱尽”“飞起遮天,落下盖地”。为此,灭蝗工作曾在黄河口地区轰轰烈烈展开,上演了一场黄河滩上灭蝗记。

黄河口地区沿海荒洼面积广,杂草丛生,造成蝗虫的适生环境,特别有利于东亚飞蝗的发生,构成全国面积最大的东亚飞蝗蝗区。东营市蝗区面积413万亩,是全国、全省的重点蝗区,占全省蝗区面积的1/2,全国蝗虫面积的1/4。全市重点蝗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和黄河故道两岸,呈扇形展开向沿海方向延伸。由于受黄河尾闾摆动和潮汐的影响,蝗区生态不稳定,黄河年均淤积造陆2万亩,同时成为新生蝗区。

危害最严重的飞蝗带给人类很大的灾难,过去在黄河口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蝗虫蝗虫,像条凶龙,凶龙一过,十家九穷。”

据垦利县档案局记载,东亚飞蝗在全市三县两区均有发生,常年发生面积180万亩,防治面积190万亩左右。东亚飞蝗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发生于5月份,初为蝻,经三四十天羽化成虫,即夏蝗;第二代发生于8月份,蝗蝻经二三十天羽化成虫,即秋蝗。成虫善于飞翔,群集飞行远及数百里之外,“飞蝗过境遮天蔽日,有声如大风,所到之处,禾稼草木皆被食尽,次年必生蝻”。飞蝗一旦起飞,必成大灾。据老年人回忆,如遇蝗虫大发生年份,飞起遮天,落下盖地,所有庄稼顷刻间被一扫而光,蝗虫成为一大自然灾害。

垦利县农业局原局长王寿彦曾津津乐道地介绍,1999年境域蝗情发生面积大、密度高,一脚踩下去,鞋底下就有60多只蝗虫。刚羽化的蝗虫,两翅刚刚长出,还不能起飞,密密麻麻的,远远望去如轻纱浮动,像流水潺潺,芦苇被坠弯了腰,如成熟的高粱穗子,用手撸一下便攥得一把蝗虫。蝗虫每当察觉到人的动静,眨眼功夫就齐刷刷落下芦梢,地上顿时刷刷响成一片。是年,垦利县发生面积达6000余亩。

灭蝗战斗声势浩大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次灭蝗战斗开始于1943年5月,当时,在包括北起黄河、南到小清河,大约4000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内,普遍发生蝗蝻,垦利县朱家屋子以东的沿黄两岸地带尤为严重。渤海行署向有关县区发出了坚决消灭蝗虫的号召,并成立了由行署主任李人凤任指挥的灭蝗指挥部,动员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实行划片围歼。用火烧、土埋、脚踏,把其消灭。参加战斗的男女老少,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扑打不止,场面十分壮大。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胜利。

1945年5月上旬,由于春旱严重,蝗灾在沿海各县大面积发生,垦利尤为严重。当时山东分局就旱灾灾情给中央的报告中形容蝗虫“小如蚁,大如蝇,成群似水”。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及渤海区驻垦机关、部队和学校共计3万余人上阵,采用人工捕打的办法。在蝗蝻出土后,手持铁锨、扫帚疙瘩等拍打,或掘一长沟将蝗蝻驱赶到沟内用土掩埋或焚烧杀灭。灭蝗大军群情高涨,每天大家唱着“哪里发现哪里打,大家一齐干”的扑蝗歌曲投入战斗。连续作战50多天,共计挖沟1006华里、挖坑16.8万个,扑打面积20万亩,扑灭蝗蝻35.9万斤。仅垦一区一个月就扑灭蝗蝻17.4万斤,使274万亩庄稼免遭蝗害。

还有一次扑蝗战斗开始于1949年6月。当时蝗灾严重,指挥部运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大打人民战争,动员3.1万人上阵,从6月5日开始,仅用23天就取得了灭蝗斗争的胜利。

除了东亚飞蝗,黄河口地区还有一类是土蝗,对于土蝗的防治,1951年,在捕打、沟埋的同时,采用了火烧的灭杀,即蝗蝻集中的地方撒一片干草,中间薄四周略厚,将蝗蝻赶至草上点火浇灭。1952年,惠民专区建立1000人的蝗虫侦查队伍,由治蝗干部,技术人员和明明侦察员组成,转关查蝗工作,并制定了《侦察蝗虫试用办法》,实行查卵、查蝻、查成虫“三查”。1952年扩发药剂治蝗面积,开始试用喷粉器喷洒六六六药粉防治。

在东营治蝗工作中,还涌现了一批治蝗先进工作者,全国治蝗先进工作者宋恒奎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青草发芽的时候,宋恒奎接到去孤岛治蝗的通知,从那时开始,他一干就是40年,最令他欣慰的是,这些年蝗虫没有成灾。他还总结出一条土方查蝗的办法,蝗卵一般在地温达到十八度时开始在地下蜕变,大约在阳历的五月十七八号就能看到蝗虫的幼虫,幼虫一般五天脱一次皮,遇到高温四天脱一次皮。查夏蝗密度,关键掌握秋蝗的分布,秋旱时,查秋蝗到地势较低洼的地方。秋涝时,查秋蝗到地势较高且不盐碱的地方。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来年夏蝗发生就能准确掌握大体地方和密度。

生物治蝗保护生态

1958年6月,人们开始用“安二型”飞机治蝗,大片蝗区用飞机喷洒六六六粉毒杀,零星蝗区依然用喷粉器喷杀,尔后皆用飞机防治为主,配合地面机械喷粉。据介绍,用六六六粉剂灭蝗效果虽好,但这类药物高残留,环境污染严重,直至1983年,国务院下令停止生产六六六粉,它才正式退出治蝗历史舞台。

为了缓解人工治蝗的工作压力,按照上级关于机械治蝗、科学治蝗、快速治蝗的要求,自60年代末,国家开始推行飞机治蝗,为了便于飞机起落,1969年由上级投资在垦利县新安公社(今黄河口镇)境内建成了总面积62100平方米的机场。该机场系鲁比地区唯一的治蝗机场,也是山东省目前能使用的两座机场之一,担负着东营、滨州、潍坊等地区的飞机治蝗任务。

人机结合搞好地面灭蝗,是一条治蝗工作的成功经验。1999年春,王寿彦冒着淅沥的小雨,跑东串西协调了六部机动车、100多部泰山牌喷雾器,组织了200多人奔赴治蝗第一线。2000年也是蝗虫发生面积较大的年份,王寿彦及时向县政府回报了情况,县里立即组织三个乡镇的240多名民兵,配备了高性能的喷雾器近百台,同时调用两台机动大型喷雾器到蝗虫高密度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集中灭蝗。据统计,这年组织飞机治蝗26万亩,人工防治34万亩,达到了防治指标的60万亩,蝗虫死亡率99.8%。

2001年6月,垦利县夏蝗发生面积73.2万亩,蝗虫密度每平方丈1000头以上的5.2万亩,蝗情严重,是蝗虫特大发生年,6月13-28日,飞机防治蝗虫面积48万亩,飞行40架次,防治效果95%。地面防治蝗虫面积25万亩。防治期间调用大型喷粉机2台,组织地面灭蝗第五65人,经过20天的紧张奋战,圆满完成灭蝗任务。这次防治蝗虫共用农药100多吨。

2001年10月,山东省黄河口治蝗专用机场(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项目经农业部批准立项,国家投资1200万元进行治蝗设施重建,飞机跑道扩建。是年,农业部投资在东营市建立蝗虫生态控制示范区,采取可持续治理的策略,本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实施以蝗区生态改善和蝗虫生物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持续治理技术。

2009年,刘敏分管治蝗工作。她介绍,2002年6月11日,一驾执行灭蝗任务的“运五”飞机在黄河入海口处撞到一条跨越黄河两岸的钢丝绳坠毁,两名飞行员遇难,教训深刻。她要求工作人员利用GPS查明蝗虫发生的范围和重点防治区域,并对飞防作业区域内所有障碍物的经纬度一一进行定位,为飞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东营市飞机治蝗首次全部采取生物防治。防治过程中集中使用对蝗虫专一寄生的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和苦参碱三种生物药剂,实现了控制蝗害与保护生态的和谐统一,确保了蝗灾的可持续治理。

如今,东营市每年还要开展飞机灭蝗工作,蝗虫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在田间地头,人们已很少再寻到蝗虫的身影,可是那段如火如荼的灭蝗历史,却深深地印在了老一代人们心中,“蹦跶”在东营的档案室里。

现场挖取的东亚飞蝗蝗卵。

工作人员为飞机防治蝗虫添加药剂。

新闻推荐

看邻居家老院空置男子偷种40余株罂粟

本报5月18日讯(记者王超)看到邻居家的院子一直无人居住,垦利男子吴某竟然在里面偷偷种上了40余株罂粟,结果邻居发现后与其发生了争执,引来一场邻里纠纷并报警。5月16日9时许,垦利县公安...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