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心无需仪式感和存在感

黄河口晚刊 2016-03-31 12:44 大字
3月29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瑞璟小区内设置了一面“爱心墙”,“衣暖人心 传递慈善”活动启动。当天,共收到衣服457件,取走56件。随着衣物的增多,他们还将与专门的慈善机构合作,将爱心衣物送给附近农村以及贫困地区需要帮助的人。(3月30日《黄河口晚刊》A07版)

在即将过去的三月份,在春回大地的温暖里,东营市民也被三面“爱心墙”温暖到了。在东城胶州路乐天玛特、在垦利县永安镇胜北社区、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爱心墙”好似被“传染”了一般,在东营这座小城落地开花。

仔细整理、悉心打包,再抽出时间挂到“爱心墙”上,许多爱心市民不约而同地行动着。而“爱心墙”无疑又为献爱心增添了一种新途径。无需繁冗的手续,也无需隆重的仪式感,只需将自己的闲置衣物默默地挂到“爱心墙”上,爱心就这样开始了悄无声息的第一步。

而接下来,它们的新主人们根据自己的尺码和需要来挑选它们,然后带回家。除了取走衣服的人,可能无人知晓衣服究竟到了谁手中又穿到了谁的身上,爱心就像被子里的棉线一样,隐秘却牢不可破。

随着整个社会和相关机构对献爱心日渐理性和全面,对献爱心方式的反思和润色一度成为焦点议题。多年以前,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媒体看到受助学生从爱心人士手中接过助学金,也会看到仪式感较强的公开捐赠……这样的画面和镜头似乎定格了献爱心的方式,即我是受助者,要从捐助者手中亲自接过捐助的物资,还要合影留念、连声感谢。

去年,《黄河口晚刊》的一篇关于荣盛饺子馆老板儿子得重病、老板娘用柔弱的臂膀撑起一个家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跨越国界感染了大洋彼岸的外国朋友,大家纷纷到饺子馆去献爱心。老板娘的自立自强和媒体的引导,让爱心向着尽可能保护当事人自尊的方向发展。于是乎,吃碗爱心水饺、爱心不找零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献爱心的方式。直接受助人从未露过面,他躺在与饺子馆一墙之隔的卧室里,用听觉感受着市民小心翼翼的爱心,也坚定了要好起来的信念。

无独有偶,在本报对再障女孩刘一诺的多次献爱心报道中,东营市民均表现出对当事人的百般呵护,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利用自身各种条件的优势,将献爱心的承办方转移到自己身上,以减少对受助者的打扰。

或许,仪式感和存在感较弱的爱心才是爱心应有的常态,也是一个城市市民精神的觉悟和升华。细水长流的爱心本无需任何修饰和仪式,同时也更加高效以及充满人性关怀。当然,这要以市民的素质为基石,从而慢慢集聚并内化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内在。(李喆) 

新闻推荐

市人大代表建议“优化东城区交通管理”系列报道二将登州路、康洋路设为单行快速道

2016年2月召开的东营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朱梅英提交建议,指出“东营路口设置的红绿灯逐渐增多,给原本车流量就很大的城区增加了新的交通压力。”昨天,本报报道了目前东城交通管理存...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