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四届东营市“十佳模范老人”、垦利县郝家镇宋沙村王贤林:做好事已成为一种习惯

黄河口晚刊 2015-11-17 13:11 大字
看到一家小超市的门前悬挂着国旗,81岁的王贤林激动不已。他也买回一面国旗、一面党旗,准备挂在他位于郝家镇宋沙村的院子里,到国庆时就升起国旗,到党的生日时就升起党旗。

王贤林对于党和国家的这份热爱是真诚的。他在农村工作了45年,1999年赋闲回家,但一直没有停止做好事:在他的出面协调下,老家宋沙村有了属于自己的集市,老百姓采购生活用品不用再跑远路;他自掏腰包组织锣鼓队,义务帮20多家村民敲锣送亲;他自愿为村里的幼儿园打扫厕所;见到村里邻居忘了盖井盖,他找到盖子盖好,发现村里公路有坑洼,就回家拿上工具帮忙垫平……

“小时候家里穷,四五岁时就出门要饭,感谢国家改变了我的生活。”他说这就是他要做这些好事的原因。王贤林用他一个人的举动,温暖了拥有700口人的宋沙村。

他让村里有了便民集市

王贤林的45年工作经历,全部在农村:他是垦利县郝家镇宋沙村人,出生于1935年,1957年成为宋沙村的生产队队长,1959年至1979年任宋沙村党支部书记,1979年调到郝家乡任铁木厂支部书记,1982年调到郝家乡乡经委,1984年任郝家乡油区办主任,1999年退休。

退休并未让王贤林闲下来,他任宋沙村党支部书记长达二十年,熟悉村里事务,善于协调关系,村民但凡有事都喜欢找他帮忙。一直以来,宋沙村就没有自己的集市,村民置办日常生活用品至少要去离家3公里的郝家镇上,一些腿脚不便的老年人经常为此犯愁。年轻人逢晴天赶集还算方便,但遇到雨雪天气无法出门,自家储存的蔬菜不能及时卖出去,只能眼看着烂在家里。听到村民们忧心的声音,王贤林坐不住了。

2002年,已经没有任何职务的王贤林主动联系相关部门跑手续、选位置、定日子、搞宣传,终于让宋沙村有了自己的集市。集市建立以后,如何公平、公正分摊位又成了麻烦事,他又主动协调村里有威信的党员、村民参与摊位分配,最终根据所卖物品不同划分区域,让村民心服口服。如今,宋沙村的集市已经成为稳定有序的小集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各种日常用品,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

习惯吃亏为村民办好事

王贤林的妻子说,王贤林从1999年赋闲在家以来,几乎随时随地在为村民做好事,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2014年,为了让村里老人有个活动身体、愉悦心情的事情做,王贤林组建了一支锣鼓队。锣鼓加服装一共2000多元,都是王贤林自掏腰包买的。这支锣鼓队渐渐“敲出了名堂”,村民哪家有儿女结婚,都来邀请王贤林帮忙敲锣送亲。主家提出要么给锣鼓队支付报酬,要么请锣鼓队入宴席吃饭,队友们为此集中在王贤林家商量,最终由王贤林拍板:“锣鼓队六个人里有四个党员,我们坚决不收钱,不吃饭,演出全是义务的。”一年多以来,他和队友已先后为村里20多户人家敲锣送亲,分文不收,每当婚礼酒席开场,他们就收拾锣鼓回家吃饭了。

有700口人的宋沙村就像王贤林的家,看到“家”哪儿有需要,他都喜欢随手帮帮忙。看到邻居浇完地忘了盖井盖,他随手帮忙盖起来,“这么好的水,敞着就变脏了”;看到村里公路上有了大坑,他跑回家拿来铁锨,用小石子帮忙填平;有外村人来宋沙村办公事,王贤林会邀请客人到自己家里吃个便饭,就像这公事是为自己办的。

“不为功名,全凭自觉”

离王贤林家二百米,是宋沙村的幼儿园,附近几个村很多小孩子都来这里上学。门口是一座公共厕所,王贤林每天从那里经过,经常发现厕所的排便通道堵着。每次看到这个,这位81岁的老人总会折返回家,拿着小桶和铁锨,来帮幼儿园的孩子和老师们打扫厕所。

公共厕所的粪池有将近一米深,王贤林穿着干净衣服站在里面,把堆积的粪便清理出去。路过的村民看到这一幕很惊讶:“人家给你钱吗?你干这个干啥?”王贤林对此说:“不为啥,应该干的!”

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小时候宋沙村很穷,饭都吃不上,我四五岁就跟着父母出门要饭了。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国家。所以做这些事我都是发自真心,不为功名,全凭自觉!”在农村工作的45年和赋闲在家的16年,他用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用爱与付出成就了自己人生的主旋律。(记者 李晓琳) 

新闻推荐

两市民垂钓遭遇风暴潮,海水淹没半身,情况危急两渔民摇船救人后悄然离开

面对迅速上涨的海面,两位垂钓者已没有时间逃生。海水很快淹没了其半身,他们拼命向岸上呼救,正在附近吃饭的渔民董在昌和孙玉海扔下碗筷,搬来小船,半个小时后成功将两名男子营救上岸。这一...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