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序数为名的村庄:曾是一幅洪水肆虐下的流民图

黄河口晚刊 2015-10-09 09:34 大字
迥异而又奇特的村名,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历史悠久的记录,同时也是忧患兴衰的“见证者”。上一期的老地方中,本报以黄河口村名为题材,开始探讨东营村庄地名的历史渊源。在黄河口地区,除了能凸显迁移痕迹的村名,同样也有因遭受自然灾害而命名的村庄。

据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6月19日,黄河在河南兰阳决口夺大清河道自利津入海,此后100多年间,黄河“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淤出的大片新淤地,形成了以垦利县渔洼为顶点,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新淤地草深林密,土地肥沃,自民国初年便有因洪水酿灾而失地的流民前来开荒种地,进而成为国民党政府一处新的移民点,曾专门设立“滨(州)蒲(台)利(津)沾(化)广(饶)淤荒设治筹备处”,将灾区人民迁到黄河口开垦荒地,自谋生路。 1935年,黄河在山东省鄄城董庄决口,淹及山东荷泽、郓城等15县,灾民达250万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4200余人迁移到了黄河三角洲,这些灾民按每组200人被划成了八个大组和若干个小组,在现在的永安镇周围安地建村,并以一村、五村、七村、二十五村这样的序数命名村名。此后,“八大组”成了这一区域的共称。饥肠辘辘的难民们掘地为室、结草为庐,烧荒种地,依靠大自然的恩赐开始了新的生活。70多年过去了,序数村名仍在沿用,有的村民因地泛碱另择位置建立新村,也仍然保留了序数的村名。

在这新淤地上,还有一些以数字为名的村庄,如十八户,二十一户,是以当时建村的户数多少为名;头段、二段、三段、四段,则是在分配土地时将地自西向东划分成段,移民居住在哪一段,立村时就以那一段为村名;六百步村、一千二村,是以一方土地的长度为村名的。仅有20来户的一千二村曾经地处黄河滩区,某年凌汛漫滩,该村被冰水围困,一时误传 1200个村庄被淹,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再如二十师、二十七师、二八旅等村名,与军队屯垦有关。1930年,盘据山东的军阀韩复渠看上了黄河口这块风水宝地,派部队来此跑马圈地并划分等级,分配给下属所谓功劳兵耕种,原来的垦荒户敢恕不敢言,忍气吞声地成了佃农,二十师村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七七事变前,这里是山东军阀韩复渠部二十师的军管地,事变后军管人员撤走,土地又归佃农,村名仍叫二十师。带营、寨、官、道等字的村庄也与军队有关,多分布在沿海边防要塞和屯垦地区。如三角洲南部大营乡的任家大营、陈家大营等村,是齐桓公曾经屯兵的地方,明洪武年间任、陈两姓从山西洪洞迁来,便在姓氏后面加“大营”二字立村。从这些村名来历看出,历代当政者一直把黄河三角洲这一地区作为布防驻兵、屯兵垦殖之地。 (记者 李长莲)(部分材料参考《黄河口史话》) 

新闻推荐

126万只大闸蟹苗游进黄河口今年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放流总量超500万只

本报讯日前,东营市举行黄河口大闸蟹放流活动。在省、市、县三级海洋与渔业部门监督下,经过现场称重、计数,126万只黄河口大闸蟹幼苗游进黄河口水域。据了解,截至目前,黄河口大闸蟹放流总量已超500...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