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四届东营市十佳敬老楷模、垦利县董集镇敬老院王连云:她让孤寡老人不孤单

黄河口晚刊 2015-10-27 13:16 大字
王连云原本是一名护士,十七年前为了随爱人回乡,临时到垦利县董集镇敬老院干护理员。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七年。

董集镇敬老院收住的多是孤寡老人,王连云不忍心看他们晚景孤独,总是变着法给他们送些温暖。

从1999年至今,王连云照顾过100多位孤寡老人,为50多位老人送终。原本只想把护理员这份工作当做过渡的她,“一接触这些老人就离不开了,越待越有感情。”

【1】

临时护理员干了十七年

1999年,王连云原本在垦利县一处乡村妇幼保健院做护士,为了跟爱人回乡,准备在董集镇找一份新工作。

董集镇刚成立几年的敬老院其时正缺人手,镇上有人建议王连云去应聘护理员。王连云不能接受。按她的理解,护理员跟医院护士不能比,去敬老院会荒废了她的专业知识。不过,最终她还是接受建议,准备去“干干试试”。

初入敬老院,王连云就被老人们的情况震惊了。董集镇敬老院收住的是从全镇33个村中聚集来的“五保老人”,这是一帮特殊的人群:他们中有眼睛失明的、哑口的、丧子丧偶的、终身未婚的,多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王连云说:“一看到他们,突然觉得他们无依无靠,非常可怜,心里很想关心、照顾他们。”

这份出于本能的关切,王连云没想到能够坚持十七年,以致已经不想再换一份“更体面”的工作。17年中,她成了敬老院里老人最熟悉的面孔,前前后后已经伺候过100多位老人,为50多位老人送终。

【2】

她懂孤寡老人的滋味

如今,董集镇敬老院住着42位“五保老人”。在外人看来,这些老人往往性格古怪、孤僻,脆弱、易怒,以自我为中心,不爱与人交往。王连云却把这当做满足他们需要的“起点”,更深地理解他们。“人到晚年,最怕的就是晚景凄凉。这些孤寡老人无儿无女,他们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关爱。”王连云于是在护理工作之余,找他们谈心、拉家常,为他们换洗衣服、被褥,理发、梳头、剪指甲。老人之间有了矛盾,她从沟通入手,苦口婆心讲道理、解疙瘩,渐渐改变着老人的心态。

她理解孤寡老人的滋味,所以他们但凡有大小困难,都不忍心不插手帮忙。2012年11月,王连云发现老人王金花犯了痔疮,大便出血并严重脱肛。老人的老伴和女儿都已去世,在这间养老院住了二十多年。看到这一幕,王连云忍不住掉下泪来。她把老人扶到床上,用消毒液消毒,涂上痔疮膏,用干净的布帮老人处理脱肛。

此后,为了减轻老人的痛苦,她去医院咨询医生找到了办法,高兴地回敬老院为老人熏洗、口服药片,内外兼治。王金花今年已经83岁,被查出患上子宫癌,越发依赖王连云,曾说:“我没有孩子,我把你当成我的孩子。”

【3】

低收入、高付出赢得尊重

十七年来,王连云始终是敬老院的一名临时工,每月的工资仅有1500元,但她说自己和这些孤寡老人“彼此离不开”,所以“能干到什么时候,就要干到什么时候。”

她的常年付出赢得老人和同事对她的尊重。2010年6月,老人吴英春不慎大腿骨折,几个月不能动弹,只能躺在床上的老人自暴自弃,自认为“日子不长了”。王连云进屋摸着老人的头,告诉他:“你要好好养病,无论如何我不会放弃你的。”她和同事把老人送到桓台整骨室,住院8天,为老人梳头、整理床铺、洗衣服,从家里做好大骨头汤、鸡汤、或者羊肉汤带来给老人吃。老人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很快康复,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好闺女。”

王连云一年365天工作在敬老院,除了有事休假,基本无节假日、星期天。因为懂得越是假期、节日,老人更需要心理安慰和生活照料,包括中秋节、除夕夜等全家团圆的日子也留在敬老院陪老人一起度过。她的爱心也得到了老伴和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如今儿子、儿媳受到她的影响,也经常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小孙子亲切地把敬老院的老人们认作“老爷爷、老奶奶”。“一个人照顾一两位老人是容易的,坚持十七年照顾上百位老人却真的不容易。王连云几乎把这些孤寡老人当成了自己的父母,这是她最打动我们的地方。”董集镇敬老院院长张建洲如此评价王连云。这就是她,一个低收入、高付出的养老护理员。

(记者 李晓琳) 

新闻推荐

本周大闸蟹价格稳定海参价格波动不大

本报讯据垦利县泰峰水产监测数据显示:本周黄河口大闸蟹价格与上周相比基本持平。其中,2—2.5两的公蟹23元/斤,母蟹63元/斤,周环比持平;2.5—3两的公蟹32元/斤,环比上涨6.67%,母蟹160元/斤,周环比持平...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