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盐碱滩上现“江南水乡”风光

大众日报 2015-08-13 23:14 大字
□李广寅王敏苏倩报道

本报东营讯东营市现有224万亩未利用土地和200多万亩待转产棉区,粮食增产潜力巨大,是山东“渤海粮仓”建设的主战场。东营,这座不缺乏土地的城市,怎样破解在广袤的盐碱地上种粮增产的难题?位于垦利县永安镇的“渤海粮仓”万亩核心示范基地项目,无疑树立了标杆。

近日,记者走在永安镇“渤海粮仓”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内,绿油油的水稻在黄河水的滋润下生长,稻田里,三五位农妇围着头巾在日头下拔草,犹如一派“江南水乡”的劳作图。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退海之地,只能种植适合在盐碱地中生长的棉花。

“‘渤海粮仓\’万亩核心示范基地项目2月24日就已经开工建设,项目位于永安镇,总面积1.4万亩,涉及多个村庄的土地,通过平整土地、建设水源地等措施,有效推进了盐碱地增粮增效。”垦利县副县长孙学诗介绍,项目实施后,将彻底改变项目区曾经低产低效的种粮命运,基本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高产高效农田。

永安镇二十八村党支部书记马广华也是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他告诉记者,“渤海粮仓”万亩核心示范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后,二十八村4500亩土地都被流转到了项目区内,村民则人均分到了土地流转费用2000元。

“工程实施中,我们通过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展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重点进行宽幅播种、深松免耕、种肥一体化等技术试验,形成了主要粮食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优化体系。”东营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东营市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机械插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购加工等订单农业模式,带动发展了一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今年5月,水稻“盘育机插”技术在东营市成功推广应用,更是标志着“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现新的技术突破。据了解,该技术由东营市一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水稻所共同合作开发,实现了“盘式育秧+播盘插秧”的一体化创新。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解决了人工插秧成本高的问题,而且通过机械化插秧,为东营市水稻大面积种植提供了保障。

目前,一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东营市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主要实施单位之一,承担着1万亩核心区和4万多亩示范区的建设任务。通过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公司已建成水稻工厂化育秧设施1.6万平方米,可满足5500亩稻田插秧需求。

“稻田中没有杂草,是因为里面的杂草都被大闸蟹吃了,龙虾吃水里的害虫,还可以给稻田松土,大闸蟹和龙虾的粪便是有机肥料,水稻有净化水体的作用,可以说三者实现了互利共生。”在“渤海粮仓”万亩核心示范基地项目区内,高级农业工程师潘九阳向记者介绍,他们进行了一些模式的创新,稻鸭混养,水稻和泥鳅的混养,今年实验了水稻和龙虾、甲鱼、大闸蟹的混养,实现了优质高效并举,预计今年水稻和龙虾、甲鱼、大闸蟹的混养纯效益能达到5000元/亩以上。

据悉,一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系统,实现了农户、技术人员和消费者的信息共享。“田间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是集气象数据、土壤墒情、灌溉水质等数据采集和视频实时监控于一体的物联网设备。”公司技术人员延伟民介绍,他们还建立了农产品信息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溯源或登录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了解农产品产地位置环境数据、种苗及投入品来源、质量检测认证、药肥施洒信息、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溯源信息,可以真正让消费者放心。

“东营市准备以黄河口大米为突破口,通过品牌策划、物联网质量追溯体系,依托蓝海集团在全国设立体验店,建电商平台,在全市做新鲜大米、蔬菜的派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把黄河口大米这一品牌在全国打响。”一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红说,对于未来,她希望用3到5年的时间,把这1万亩地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新闻推荐

文明行动染绿胜坨乡村

□张建超崔婷婷李广寅报道本报垦利讯8月14日一大早,垦利县胜坨镇戈武村的多名村民就忙着为屋前种植的树木浇水。记者绕村一圈后发现,村里种植的树木数量多、品种丰富,杨树、榆树、...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