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邻里文化回归黄河口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西城科技一村居民自发组织的“亲情邻里节”,已经成为小区节日,连续举办了六年。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做了四年邻居,居然还叫不上对方的名字。”“母亲想在小区找个能串门的朋友,咋就这么难。”……不少市民都向记者反映同样的苦恼:新建住宅小区越来越多,邻里关系却跌至“冰点”,过去在老小区和农村常见的邻里文化正越来越稀有。
市民呼吁昔日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邻里氛围回归城市社区。为了找回邻里文化,科技一村45号楼的居民自发在中秋节组织邻居一起“同吃团圆饭”,由此诞生了覆盖整个科技一村的“亲情邻里节”已经举办了六年。如今,类似“亲情邻里节”、居民运动会等倡导邻里文化的社区活动正越来越多。
■调查 邻里多为“点头之交”
有媒体曾以《中国人邻里关系调查》为主题,对中国多所城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4%的都市人与邻里几乎完全不认识。而和邻里不熟悉的原因中,想熟悉却没有机会或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的则占到55%。
在近几年的东营,不断新增的新型小区也使邻里关系的拉近变得困难。家住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新型小区的牛女士说,自己从府前社区搬进新小区四年,和对门邻居还只是“点头之交”,相互之间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双方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之前工作、生活都没什么交集,总感觉距离太远,“不像以前在老房子,楼前楼后大家都是同事。”
30岁的周先生住在北一路一小高层,小区居民大多是“80后”的年轻上班族。他透露,自己和邻居每天都是早上六七点出门上班,晚上七点才能到家,根本没时间接触。周先生的母亲帮他带孩子,白天想找个邻里串门,却发现根本碰不到人,为此还曾闹情绪要回农村老家。
记者随机询问的十几位居民都表示,和邻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很难建立亲密熟悉的关系。
■担忧 虚拟社交隔断现实人情
新型小区楼层变高、居民缺乏共同的生活工作背景,是邻里关系趋于冷漠的原因之一。微博、微信、QQ等虚拟社交工具的流行,也为现实社区中的人情往来增加了障碍。“宁可在网上跟陌生人聊天,也不愿意去邻居家串门。”出生于1984年的工薪族侯子越(化名)说得很直白:“我和我身边的同龄人都习惯社交网络了,回家都喜欢宅着玩电脑、Ipad、手机,在国外的朋友都能联系到,为啥非得认识邻居?”不过,侯子越也承认,虚拟社交让他和同龄人出现“社交疏离”的症状,不愿意参加现实的社交活动,认为时间、情感投入成本太多。
生于“70年代”的李女士对这一点看得更透彻,她不无担忧地说:“社交网络其实就是亲近了陌生人,疏远了身边人,是对过去邻里关系最致命的冲击。”她说,相比网上交流,在现实中与人交际的时间、情感成本确实太大了,但这也直接导致城市居民很难再感受到过去邻里之间那份其乐融融、互帮互助的快乐。
■探索 社区不妨设个“亲情邻里节”
为了帮助邻里关系“融冰”,东营不少社区都在探索各自的办法。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迫切需要在成员之间重塑文化维系力,帮助他们找到家园归属感。
2008年中秋节,胜利油田科技一村小区45号楼的居民因为感觉平时工作太忙、邻里交流太少,自发聚在一起“同吃团圆饭,共赏中秋月”。负责该小区的科兴党员服务社在这里找到了灵感,将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前后一个月时间定为小区的“亲情邻里节”,在这个节日期间,小区会有“助邻日、亲邻日、交邻日、睦邻日、德邻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居民走出家门口排桌子、包饺子、演节目,重新找回了过去的邻里情。从设立至今,科技一村的“亲情邻里节”已连续举办了六届,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居民越来越多、活动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形成了浓郁的邻里文化氛围。
东营三县两区的不少新兴小区都在效仿这种做法。垦利县万光社区、胜利油田胜中社区等多位社区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表示,社区设立邻里文化节、长期开展邻里活动可以创造邻里之间从认识、了解到熟悉的机会,打消彼此的交往顾虑,有助于帮助邻里“融冰”,让邻里文化回归城市。
(记者 李晓琳)
新闻推荐
举报电话牵出非法运油案横跨天津、河北、山东的非法运输链条 涉案金额超80万元
本报讯6月23日,记者从山东东营边防支队获悉,东营边防支队近日成功破获一宗成品油非法运输案。该案件中没收的近200吨非法运输柴油已经被全部依法变卖并上缴国库。此案共抓获涉案人员10人,查获涉案油...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