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粮食”的故事

东营日报 2014-07-22 00:12 大字
“以前为了糊口,村里的老百姓跨过黄河去收‘小粮食\’!”7月18日,在垦利县郝家镇黄店村,村支书徐敬然介绍起黄店村村民卖“小粮食”的故事。

“小粮食”的说法是当地的俗语,指的是小杂粮,主要包括高粱、谷子、大麦、黍子、薏仁、绿豆、蚕豆、豌豆等,可以说除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外的粮豆作物均属小杂粮。“早先我们村做豆腐很有名,后来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收购‘小粮食\’。”原来,老百姓种杂粮的面积一般不大,拿去卖数量太少,因此小杂粮基本上留作自己吃。黄店村村民脑筋活就活在这里——— 何不把这些余留在百姓家里的五谷杂粮收集起来,积少成多,不就可以售卖了吗?在国家修建大工程需要“出夫”的年代,黄店村村民做工麻利,为的是回家多收些小杂粮养家糊口。徐敬然听老辈人讲,以前交通不发达,村民们可是吃尽了苦头。“路远、道不好走,老百姓赶着毛驴车、骑着自行车一早就动身去滨州一带收粮食。黄河旱,人们得走河滩、爬坡;黄河汛过浮桥,为了防止袋子滑落,得先把粮食从车子上卸下背过岸。”据说,百姓们在自行车后座上制作了铁架子,一次能驮回千斤小杂粮。

经过长时间的收与卖,勤劳智慧的黄店村村民渐渐打开了小杂粮市场。徐敬然说,如今东营市一半的小杂粮供应都来自黄店村。“咱这个地方土地不适宜种五谷杂粮,村民们种的少,还是以贩运、批发为主。不光附近的,像东北、河北、南方的一些地方,村民都建立了收购联系。”大宗批发来的小杂粮在辛店集的批发市场进行集散。一年下来,一个人赶集卖小杂粮的话,能有三五万元的收入;做得比较大的村民有了自己的门面,收入则会更可观。

黄店村村民脑筋活还表现在抱团发展与注重规避市场风险上。村里成立了红柳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红柳小杂粮”现已有三四十个品种。村民们以“红柳”的品牌经销小杂粮,提高了知名度和竞争力。为了探索深加工,村民们进购了各种研磨具,对小杂粮作粒、粉等的加工,有人还专门为各式小杂粮进行真空包装。另外,村民们注重粮食的存储,利用这种方法降低市场风险。谈到未来,徐敬然笑说:“以后设想成立一个粮食批发基地,吸引周边地区进行粮食交易,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专业的粮商!” (记者 刘冬辉) 

新闻推荐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心坎上刘士合赵豪志吕雪萍等市领导走访慰问部分建国前老干部老党员和烈属

本报讯在建国65周年来临之际,9月26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士合走访慰问东营市部分建国前老干部、老党员和烈属。市委常委、秘书长李金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郑建军,市委常委...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