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城融合的城镇化——— 来自垦利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调查(上)

东营日报 2014-06-03 00:14 大字
本报记者 赵金子 特约记者 张林林 张建超

编者按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而且能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当前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它并不是简单的村居合并,必须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既要保住耕地红线,又要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对于那些有愿望融入城市的农民而言,他们既需要住房、就业支撑,也需要各种公共服务保障。

可以说,“人的城镇化”是检验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垦利县致力于探索“人的城镇化”,让农村“既有新房子又有新环境,有新财富也有新生活,有新建设也有新农民”,保障了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就垦利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的过程。做大做强各类产业园区,实现产城融合,是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垦利县委书记韩利学认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盖新房修马路,有新建设也要有新农民,农民的转型离不开强大的产业基础。”

“人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能兴城不兴业。为做到这一点,垦利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把城镇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建设黄河口现代化生态新城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动融入对接中心城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载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让城市经济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城多镇

就“地”城镇化

2013年,垦利县城镇化率达53.6%,今年则有望达到56%。尽管与省内很多县区相比,垦利县大规模新型城镇化的启动时间并不早,但其速度和质量却走在前列,究其原因,与其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行走在垦利县的各街道、村庄,明显感受到一派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村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了,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时尚了。“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多点开花,一城多镇的城市格局,对垦利县城镇化建设产生巨大牵引力,为全县推动就地城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垦利县县长崔建华表示。当前,垦利县按照“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明确小城镇发展方向,结合各镇街资源、产业、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小城镇。

胜坨镇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全力打造精细化工基地;郝家镇、董集镇依托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大力发展汽车贸易、仓储物流等产业,对接融入西城;永安镇依托地处东营中心城北郊的优势,建设产城融合示范镇,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极;黄河口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打造美丽乡村;现代渔业示范区着重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建设特色经典蓝镇;垦利街道积极培育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业,为县城发展搞好服务;兴隆街道加快发展壮大石油装备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在城区提升过程中,2013年,全县实施了总投资102亿元的34项城建重点工程,启动3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71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50个村的搬迁协议签订,共8119户24235人;拆除村庄12个,2639户7554人;7个村庄实现搬迁入住,惠及794户2286人。

产城融合

临“近”城镇化

如果进城农民仅依靠社会保障过日子,缺乏工资收入,他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可能沦为“贫民窟”。因此城镇化必须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支撑,通过“产城融合”,让农民实现临“近”城镇化。

董集镇后许村村民许福增是西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一名技术管理人员,谈起这个园区对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许福增打开了话匣子:“俺以前就是一名普通的种植户,现在村里给俺们建起了新房子,像我这样懂技术的村民可以到园区来当技术指导员。”记者了解到,被聘用到园区工作的农民不但可以每年按时获得土地流转金,还可以在园区里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一份不菲的薪金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我现在在这做技术指导,年薪5万,以后每年都涨1万,比以前自己种地收入高不说,风险还小。”许福增高兴地说道。记者在垦利采访时发现,多个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走出了与董集镇相似的路子:即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产城融合,让农民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又能实现就近就业、获得其他劳务收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农民增收。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垦利县“两会”上,促进农民“双薪”收入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多农民把承包地流转出去,走进园区,成为手握“双薪”的园区工人,全县每年约有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

垦利县为科学规划全县产业布局,以“一城一带三区”为载体,突出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实现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同步。现代化黄河口生态新城,沿黄生态产业带,东部海洋产业区,中部新型工业区,西部现代服务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能为农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产城融合,成为垦利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支撑力。

村居改造

返“乡”城镇化

日趋完善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循序渐进的旧村改造工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垦利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在加快发展。

在胜坨镇胜利新型农村社区施工现场,项目施工经理刘开辉对记者说:“目前一期工程75栋楼已全部主体封顶,正在进行墙体砌筑工程。9月30日全部竣工,年底配套都做完。房屋内部构造与社区规划是专门针对农民需求进行的,社区还将建设农机大院、殡葬大厅等,菜市场、银行、饭店、幼儿园等配套设施与城镇一样。”胜坨镇佛头村村民周英民对即将搬入的楼房很期待:“听说新建的农村社区比在村里的条件好多了,俺也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了。”据了解,胜利新型农村社区采取地源深井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商业、活动广场、农贸市场等,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同时,社区建设还将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沿黄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

“真好,住在这里,跟在城里没啥两样,住新房子既宽敞又亮堂,孩子上学也方便了,周围的环境更好了。”去年刚搬入新家的垦利街道南十井村村民李文山发自肺腑的喜悦,反映出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民带来的贴心实惠。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它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

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垦利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大量农民留乡创业,不少久居城里的乡村能人也纷纷回乡干事创业,呈现返“乡”城镇化新局面,各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的农业生产形态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383家,农业合作社联合社3家。 

新闻推荐

特色养殖促发展

6月27日,垦利县董集镇嘉硕黄鳗鳅养殖项目基地的技术人员正在为新孵化的鳅苗抛洒饲料。该项目概算投资9000万元,3年内可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带动当地发展池塘精养黄鳗鳅面积1万亩,填补了山东省泥...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