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地标一座老祠堂的历史
官庄祠堂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近600多平方米,有正房、厢房、门楼、耳房、甬道的整体院落。现只存门楼和正房3间,正房为土、木、砖、四梁八柱结构, 3间均大,进深5米,面阔9.7米,檐柱高4米,脊高6米,木质框架基本保存完好,青砖灰瓦,前墙和后墙曾维修过。
上世纪20年代在祠堂前10米处建造了门楼,为砖石木结构,门楼长4.32米,宽3.25米。祠堂和门楼的墀头处用浅浮雕雕刻着松鹤、鹿、竹子、博古图等纹饰。祠堂是垦利县境内现存最早的一处古建筑,与垦利境内的刘家遗址、海北遗址等一起列入山东省公布的东营市三普名录。
据了解,该祠堂建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纪念创始人周雄及上辈祖先。历时近一年,于村中央筑台兴建起了这座至今尚存的老祠堂。整座建筑气势雄伟,肃穆壮观,十里八乡堪称一景。
作为祭祀场所,每逢阴历年祭祀大典就在这里举行。族长们会率全村男丁端着供盘,燃放纸马,行三跪九叩之大礼送祖归坟。口中念念有词,恳求祖上保佑子孙平安,财源广进。一时鞭炮齐鸣,欢声笑语,煞是热闹。除了祭祀,祠堂也是排演剧目的场所,正月十五闹元宵更是成了村民们聚集的场所。
官庄村有优良的革命传统,1945年,村里有五位热血青年响应毛主席“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他们在全村父老乡亲的簇拥下,集结在老祠堂誓师参军。1948年10月,五名青年除周晨光因严重负伤(二等甲)住进医院后荣归故里外,其余四人终因弹尽粮绝,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事后家人去寻他们的遗骸,终因战争惨烈尸骨难寻而归。烈士的英名将永远载入革命的历史史册。
文化大革命中,老祠堂理所当然的废止了祭祀活动,成了一所全日制复式小学。但因为是旧的东西,老祠堂也经历一番“浩劫”。山尖上的龙头被砸碎,门楣上的浮雕被剜下,雕花的瓦当被拆除,幸亏一位烈士老太爷严词制止,才不至于使这座古建筑遭受灭顶之灾。
文革结束后,老祠堂又成了开会和集中活动的场所,村里开“抓革命,促生产”等贯彻上级重要文件的会议一律在这里举行,甚至在市场经济刚开始发展时期,这里还成为了生产场所。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比于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老祠堂已经风光不再,因为年久失修,正房墙基严重风化,山墙外倾,墙皮剥蚀,祠堂雕花大门早已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两扇破旧门板。整体看上去,老祠堂俨然就是一位日薄西山的暮年老人,但它承载着的近二百年的历史记忆,却永远都在熠熠发光。
(记者/李长莲 图/柴丽平)
(部分材料由垦利县博物馆提供)
新闻推荐
5月12日上午,垦利县在县实验一小联合开展了“垦利县2014年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及防灾减灾周宣传教育展览”。县一小师生模拟发生火灾、地震进行“逃生”。之后参观了防灾减灾周宣传教育展览,县气象局...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