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时尚的古风藏品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收藏漫谈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张新霞对形之美格外青睐。九年前去佛头寺村,遇见“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的黑陶,张新霞与黑陶缔结了一段别样情缘。从痴迷到收藏,从研究到制作,张新霞成为了黑陶艺术的传承者。
37岁的张新霞,喜爱手工艺术品。2005年,因为对陶器艺术感兴趣,张新霞一路寻访到了佛头黑陶起源地垦利县胜坨镇佛头寺村。在一处个人生产作坊里,看到了被誉为“齐鲁黑陶之花”的佛头黑陶。张新霞就此开始了收藏黑陶之路,她家里那些盆盆罐罐也不足为奇,为此,张新霞还兴致满满地学习和制作佛头黑陶。
具有“齐鲁黑陶之花”美誉的佛头黑陶,诞生于垦利县胜坨镇佛头寺村。佛头寺村拥有黄河最下游独特的天然红淤泥,是烧制陶器的上乘原料。佛头黑陶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由当地艺人结合传统泥陶工艺开发生产,是“火”与“土”的结晶。这项工艺历经诸代民间老艺人的精心研究、改进,产品以其造型古朴典雅、雕功精湛细腻、造型及图案大方而深受工艺品爱好者的喜爱,具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征,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佛头黑陶的收藏潜力不小。”张新霞说。2005年,一套佛头黑陶四件套(两个花瓶、一个笔筒、一个笔砚)市价一百七十元,至今已经涨到了三百多元。垦利县胜坨镇佛头寺村成了张新霞最常去的地方。在那儿,他结识了佛头黑陶唯一的传承人李建兴。对佛头黑陶的了解愈深,张新霞愈为佛头黑陶的未来担忧:“佛头黑陶传承者日渐稀少。”制作佛头黑陶的老工匠师傅,为避免手抖,多为六十岁以下,但目前村里仅有数位工匠。年轻一辈的传承者少之又少。如何将佛头黑陶发扬光大?在张建新的建议下,东营市垦利县佛头黑陶研究所挂牌成立,并通过产业化运作让更多市民接触到黑陶。同时,为让黑陶更贴近市民生活,东营市垦利县佛头黑陶研究所打破黑陶一贯以来以盆、鼎、罐等装饰性摆件为主的制作习惯,从2013年开始取黄河红胶泥制作黄泥壶与黄泥杯,使佛头黑陶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张建新任教的胜坨镇实验小学,黑陶工艺已作为一门拓展课程。张建新希望,佛头黑陶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黄河入海口的土地上,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记者 孙娟)
□小贴士
黑陶的鉴定
黑陶发源于远古石器时代,作为陶器中的极品,更是被誉为“土与火文明的诠释,力与美的结晶”。在古时,多为贵族所用,用以显示身份地位。黑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身价极高,而现代黑陶工艺制品,独显宁静神秘之气,行情看好,有藏界黑马之势。
与此同时,专家特提供几方面意见,提高黑陶制品的鉴别能力。首先,从造型入手,造型往往是黑陶魅力的体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古韵;同时,还要看图文,黑陶精品的图文常常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极其相关的文化图腾或是古时典故的经典演绎,黑陶与图文的完美配合更能展现出独属于黑陶制品的典雅古韵;最后,要看做工,这也是辨别黑陶制品最基本的方面,雕工刻工要求精准,与造型吻合,仿佛一气呵成者俱佳。另外,用湿布擦拭也是一个很好的辨别方法,优质的黑陶制品,往往越擦越亮。
新闻推荐
2月17日,记者途经西二路时发现,西二路钻井路段出现了一处沙土形成的渣土带,过往车辆经过此处时纷纷绕行。记者目测,该渣土带长约10米,宽约2米左右,部分渣土带泥土已被车辆压实。记者采访渣土带附近...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