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名乡村医生的45年行医路

黄河口晚刊 2013-04-01 20:58 大字
王金亮在村民家中现场开药方、配药。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王金亮背起药箱走在乡间小路上,一年365天,只要患者有需要,他随叫随到。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随着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保林村卫生服务站也配上了电脑。为了能用电脑开处方,王金亮和他的同事们当起了学生,通过贴在医疗冰箱上的“幼儿汉语拼音图”学习拼音。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通过学习,王金亮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开处方、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王金亮定期上门为老年人体检。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90岁的张大娘卧病在床,由于血管较细,这一针让王金亮花了不少心思。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王金亮经常上门看望独居的留守老人,为他们送药。王月英老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由于听力不好,王金亮打手势告诉她降压药一天两次,每次吃两粒。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3月24日,在垦利县黄河口镇于林村,64岁的乡村医生王金亮如往常一样,背着药箱推开了一扇又一扇村民家的大门,为村民送医送药。45年的行医路,他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救死扶伤、为多少人打针开药。“医生是个讲良心的职业,这些年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学历不高,但我有的是看病行医这些年来的一些农村常见病的经验,我会用我的医术继续为村民服务。我热爱这个工作。”

王金亮,1949年出生,是垦利县黄河口镇保林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自19岁从“新安公社半农半医卫校”毕业成为乡村医生起,他已经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干了45年。这个卫生服务站为附近的耿家、于林、董集、新营、七村、广林等9个村2600余名村民服务。王金亮说,作为乡村医生,第一就得讲良心,“你得把看病的村民当亲人看。他们是你的邻居、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赚钱不容易,你得为他们节省这些来之不易的钱。”

提起王金亮,今年60岁的村民张春柱竖起大拇指,“王老哥是个细心人,我90岁的母亲打点滴,很多医生都要尝试好多次才能成功,而王老哥往往一次就行,而且随叫随到。有时候我母亲深夜犯病,只要打一个电话,王老哥就带着药箱骑着车子来了。真是没说的。”高超的医术和细心谨慎的态度,让王金亮在村民间享有极高的威望,行医45年间,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王金亮说,乡村医生只能为村民看个普通的头痛、感冒、发烧的常见病,村民真要得了大病还得送到大医院救治,不能耽误,“乡村医生就得有这个本事,辨别出哪些病能看得了,哪些病看不了,不能耽误患者就医。”

王金亮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经在市区工作,小儿子王法宝在油田一家单位上班。说起父亲,王法宝满是心疼,他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咳嗽”:王法宝上学期间,每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父亲已经上班,晚上睡觉时父亲出诊还未回家。王金亮每天晚上回家时,怕影响孩子睡觉,到家时就在墙角咳嗽几声,妻子听到后就出来开门。王法宝说,他无数次见过父亲从诊所回家,刚端起饭碗没吃几口就又被急诊电话叫了出去。因为吃饭不规律,王金亮也患上了浅表性胃炎,自己给自己开了药吃着。

王金亮住的于林村,去年刚修了水泥路,直通到他家门口。记者一路走来发现,大多数村民家都盖起了高大的瓦房,而王金亮仍然和老伴住在矮小的土坯房中,客厅和卧室不足 50平米,用一个布帘相隔。在周围高大砖瓦房的环抱中,王金亮家的房子显得突兀。他的儿子和女儿多次表示想把两位老人接到城里居住或翻修土坯房,都被王金亮拒绝。用王金亮自己的话说,他喜欢乡村医生这个工作,他愿意在这里行医,为更多的村民解除痛苦,一直到老。至于房子,王金亮的意见是够住就行,“幸福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内心的满足。” (记者 陈同磊) 

新闻推荐

点击放大月日垦利县中兴社区活动室内响起美妙歌声垦利

4月7日,垦利县中兴社区活动室内响起美妙歌声,垦利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社区文艺爱好者进行细致、专业的指导。如今,社区文体活动日益丰富,文艺专业人员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文化专业知识和...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