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邀您共同关注传统技艺生存现状(三)灵动传神的黄河口草编
1. 有了文化装点黄河口草编离艺术品更近了
黄河口草编作为东营市仅有的六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经收获了大大小小近百个奖项。张奎善说,他手中的草编都是艺术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张奎善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艺术家,只上过三年学,曾经为了生计四处打工,做过各种小买卖,卖馄饨、包饺子、调凉菜、房屋装修……但他从未丢弃用草编编织艺术的梦想。10岁就开始随父亲学习草编,14岁斩获山东幼儿工艺品展览一二等奖。“我从小受父辈影响喜欢搞美术,慢慢就养成了钻研草编的爱好”。如今这个爱好他已经坚持了30多年。
与父辈、祖辈的草编追求实用不同,张奎善将手中的草编瞄准了文化方向。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都是他创作的素材,但记者发现他很少会事先画图做原型,他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想象编制艺术物件,花鸟鱼虫、飞龙凤凰。“草编讲究的是手与心的配合,尤其是烤制工艺,心里感觉到了,烤制才能恰到火候,多一点儿少一点儿都不行。”
草编作品的名字是经过张奎善深思熟虑的,“艺术品,名字要沾点儿文化味”。他将镂空的龙和鹰分别取名“回首五千年”和“朔风激浪”。在他看来,清明上河图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起这些名字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代表了一段历史时期出现的新东西。记者在他的工作间看到,还有“花开富贵”、“九天凤舞”、“龙凤呈祥”,名字与作品造型搭配得惟妙惟肖。
2. 不担心传承,亲自拟定黄河口草编保护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承,这是记者多次采访民间艺人得到的答案,但张奎善告诉记者,他一点儿也不担心黄河口草编的传承,而且对它的前景十分看好。
“黄河口草编不像吕剧、短穗花鼓那样,要求学习者须具备一定基本功否则就很吃力,草编只要求你对它感兴趣,并加以经常练习就行。”但张奎善同时也说,“它入门起来容易,但要把它编出精气神,也需要练习者经常观察体验生活才行。”
让张奎善对传承信心满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河口草编的市场销路很好。据他介绍,注册成立的垦利县东方草编传统艺术有限公司经常会接到来自北京、上海、浙江、香港的订单,大部分用作收藏之用,经济价值相当可观。
在邵家村,现在随张奎善学习草编技艺的有十几个赋闲的农民,他每次出去参加展览,都能接收四五十个外围弟子,每天还有很多草编爱好者打电话咨询。张奎善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准备上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展示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东营有个黄河口草编,只要他们感兴趣就可以来跟着我学。
“我编草编已经三十多年了,它就是我的命根子,不管有多难,我都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为此,张奎善也向记者透露了他拟定的黄河口草编五年保护方案:将目前现有的草编生产、销售状况,包括生产方式、规模、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摸底,并建立详细档案;对黄河口草编的传统烤制工艺进行保护研究;在坚持从事草编制作研究的基础上,带领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传授、学习、研究草编技艺;建立生产研发基地,进一步开发生产黄河口特色草编制品,并将黄河口草编制作技艺、技法编辑成册,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口这一特色的传统文化。
(记者 刘晓波)
记者点评
传统技艺敢于传承、创新才有出路
以民间手工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瑰宝,但记者采访发现,这些绝活正不同程度地遭受现代机械文明的冲击,更有甚者已陷入后继无人、几近灭绝的境地。
传承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自古以来,民间绝活都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结果,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思路狭隘、固步自封,而且缺乏创新,毫无新意,传统技艺的发展只会越来越萎缩。黄河口草编却敢于打破这所谓的“行规”,“愿意”把这一“绝活”传授给任何一个对它感兴趣的人。“黄河口草编是从我祖上传下来的,不仅会传给孩子,也会传给任何一个想学的人。”对于草编的传承,张奎善自始至终都这样坚持着。
但记者同时也发现,很多人愿意学习黄河口草编与它市场销路广密不可分,张奎善敢于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人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结合起来,瞄准文化方向,打造极具欣赏性的艺术品。“你要让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感觉到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而不是浪费时间”。在这一点上,很多传统技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敢于传承,民间绝活才会后继有人;勇于创新,传统技艺才不会被淘汰。 (记者 刘晓波)
新闻推荐
4月1日,垦利县中兴社区邀请辖区居民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举办了“画彩蛋碰鸡蛋重拾清明文化”鸡蛋彩绘活动。活动现场老少同乐,大家兴致勃勃地用彩笔画出色彩缤纷的彩蛋,用绚丽的色彩绘出心中的...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