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基层·记者一线体验乡村医生的苦乐忧愁本报记者 王俊杰

东营日报 2011-11-03 19:44 大字

提起乡村医生,总会有人对他们的行医水平提出质疑。他们的现状到底怎样?10月25日,记者来到垦利县垦利街道七村农村卫生服务站,亲身体验了他们的苦乐忧愁。

不知疲倦的行走者

本来计划早上7点多去村卫生服务站,但街道办的闫主任告诉记者,服务站是24小时值班,因此记者决定提前过去。早晨 4点40分,记者来到服务站,当天值班的乡村医生张学远早已起床,“知道你们来采访,有点兴奋。”他憨憨地笑着说。

刚坐下一会儿,门口就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村民范保民8岁的儿子突然发高烧。二话没说,张学远提起医药箱坐上范保民的摩托车就出了门。因为摩托车只能带一个人,记者就没有跟去。

6点多,张学远回到了服务站,脸上却多了几道血印。“你的脸怎么了?”“孩子太调皮,这不,给他打针时让他挠了几下。”张学远笑了笑,给人的感觉就像拿了奖一样。

早上7点多,服务站的另外两名医生张来财、魏淑杰从家里赶过来,来看病拿药的村民越来越多,整个服务站也热闹起来。

7点50分,简单地吃过早饭,张来财就带上医药箱和血压计开始了今天的“随访”。“俺这个服务站管着邱围村、六村、七村三个村共1145口人,我们仨每季度要‘随访\’一遍。”张来财说,为了了解村里老年人的健康动态,他们每天坚持入户走访,给老人体检,随时记录健康档案。

走访的第一户是杜立荣家,一家人刚吃完早饭。一进门,张来财就跟杜大娘拉起了家常,同时给大娘量起了血压。“高压160,低压90,高压还是有点高啊,多吃青菜,少吃咸的。”张来财说。看到老人的天然气灶存在安全隐患,张来财临走前再三嘱咐老人要赶紧更换。 就这样一直忙到上午11点半,张来财一共走访了7位村民,中间一口水也没顾得上喝。

对卫生事业无限热爱

吃过午饭,张学远与魏淑杰回到服务站,碰到了71岁的邓瑞兰,她正准备去地里忙活,顺路来服务站给97岁的公公曹洪芝拿药。“今天早上曹爷爷吃了几个鸡蛋啊?”魏淑杰一边给邓瑞兰开处方,一边问道。“今天不少,吃了俩!”

最近,魏淑杰给曹洪芝打了10天吊瓶,因此一见到邓瑞兰来了,就急切地询问起老人的病情。

开门诊处方、进行门诊登记、按照新农合补偿比例现场报销、将报销情况输入电脑、开具收据并盖章……一套繁琐的程序,对于魏淑杰来说,早已烂熟于心。

999感冒灵颗粒、头孢氨苄片,两盒药的原价是12.7元,经过新农合补偿后,邓瑞兰只花了8.4元。

在服务站诊断室一角的柜子里,记者看到了贴有各种颜色标签的档案。“红色代表高血压,黄色代表糖尿病,绿色代表冠心病……”张来财说,这些档案是他们用半个月时间整理的,为确保档案的真实完善,他们跑遍了3个村的每家每户。“家庭基本信息、个人健康基本信息、血压动态监测记录……”张来财说,这些健康档案不仅有纸质存档,而且都已输入电脑,对于全村人的健康状况,他们了如指掌。“现在我们3个人的手机号全村没有不知道的。”魏淑杰开玩笑地说,不仅话费自己出,为了上门服务,她光电动车就骑坏了两辆。

不只24小时的坚守

张学远告诉记者,他本想今天下午组织村民上“健康教育课”,但由于村民正在农忙,只能推迟。张学远说,这样的活动他每三个月就会办一次,到目前已经办了十几次。

说着,记者翻开了张学远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高血压防治知识、糖尿病预防知识、中医按摩治疗脂肪肝……在厚厚的一本记录本上,记者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字迹,这是每次活动结束后,张学远写的总结。

付出了这么多,得到的却是这样少,这值得吗?“相对于1600块钱的工资,是有点亏,但是干什么干久了都有感情,当乡医也一样。”面对记者的疑问,在一旁整理档案的魏淑杰开了腔。“我父亲就是开诊所的,我卫校毕业后就干了这一行。”张学远说,他期待将来他们的待遇能提高一下。

随后,在记者的要求下,张来财给记者介绍起了医药箱,“复方丹参滴丸、50%的葡萄糖、注射器、输液管……”张来财说,如果出诊,这些药品都是必备的,加起来能有10多斤重。

张来财说,他们不只为附近3个村的村民服务,有些村由于没有配备卫生服务站,接到群众电话后,他们就得携带药械赶过去,最远的有四五十里地。“去年腊月二十八,中西村的杨兰海手术后发炎,我带着药品赶过去打针,骑自行车来回近1个小时。”张来财说,为了给老人消炎,他连续往老人家跑了42天。

晚上7点以后,来服务站打针买药的村民越来越多。不一会儿,治疗室的床位就已经“满员”了。张来财把治疗室的电视打开,来打针的村民有说有笑,聊个不停。“由于这几天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心绞痛,而且感冒的特别多。”张学远说。

晚上9点20分,服务站又恢复了安静。

正当记者准备结束采访时,张学远接到了村民荆秀英的电话。“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盐酸氨溴索……”在最短时间内准备好药械,还没来得及跟记者告别,张学远的背影就消失在了乡村的夜色中。

记者手记:

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记者的采访时间有16个小时,但在记者到之前和离开后,这3位乡村医生却没停止过忙碌,如果算上值夜班,就有21个小时在岗。记者了解到,今年该街道办事处财政出资180余万元,全额承担了全街道四万名农民群众的新农合医疗保险,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记者和乡村医生走在村里,总会有村民喊我们进屋喝水。在群众心目中,乡村医生虽然没有高端的医疗设备,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却是群众信赖的人。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医务人员稀缺仍然是基层卫生事业面临的问题。基层一线是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大舞台,实践出真知,年轻人只有深入基层、躬身实践才能迅速成长。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年轻医疗工作者能多把眼光往下看,沉下身子,锤炼作风;期待更多的青年学子能深入基层,磨炼自我。

 

新闻推荐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垦利县 “村村唱戏村村舞”活动有声有色

垦利讯“大家的动作再柔和一些,脸上的表情要跟上。”整齐有序的步伐紧跟着音乐节拍,五彩缤纷的扇子整齐地起落,这是记者日前在垦利县垦利街道民丰村看到的一幕。“这是我们民丰村的文艺表演,我们县现...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