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中秋将至黄满肉肥的黄河口大

东营日报 2011-09-10 00:58 大字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中秋将至,黄满肉肥的黄河口大闸蟹纷纷钻出水底,张牙舞爪地涌向沟头渠边。

记者在黄河口大闸蟹之乡——— 垦利县永安镇看到,入秋以来,博新路永安镇段两侧的40多个大闸蟹中介站点日夜收购,每天来这里拉大闸蟹的车辆络绎不绝,上海的、江苏的;北京的,天津的;操着南北不同口音的外地客商挤满了一大街。

上海崇明的客商王洪森说:“黄河口大闸蟹供不应求。我们来了3天啦,才上了6000斤货,家里的客户还等着要呢!”“这里的螃蟹规格大,个个背壳青得发亮,肚皮白得发亮,绒毛黄得发亮,肉香、黄香、油香、膏香。最关键的是,黄河口大闸蟹是中国十大名蟹之一,更是名副其实的生态螃蟹。咱北京人特喜欢。”一口京腔的北京客户李洪亮说起话来声若洪钟。“三、四两的蟹子在这里是100多元,在天津的超市卖到200多元。”天津女客商周燕更是直言不讳。

中午12点,忙碌了一个上午的刘元举夫妇还没来得及做饭。刘元举从蟹池中捞出大闸蟹,妻子赵冬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绳子,开始捆蟹子。按住蟹腿,用绳子把蟹身围上一圈,再把大闸蟹翻个,给绳子打个结,整个过程赵冬娥一气呵成地完成。她一边捆蟹,一边告诉记者,“蟹壳太硬了,磨得手生疼,只要习惯了就好了!”

记者看到,张牙舞爪的大闸蟹在赵冬娥手中却没了脾气,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她手中如舞蹈般酣畅淋漓。“她一个小时就能捆六十斤螃蟹呢,平均一分钟两三个,我是赶不上趟啊!”刘元举毫不掩饰对妻子的赞美之情。

谈起螃蟹销售,刘元举滔滔不绝,“已经有二十多家外地大批发商成为我的固定客户,本地的客户更是随订随拿。”“ 2005年,我打开了外地市场,就买了一辆大货车向北京、天津送货,车还是不够用, 2006年我又买了一辆。”刘元举骄傲地说,“我还通过邮政速递发货,仅邮政渠道今年就销售了30多万元,同时我还搞网上销售呢,客户可以通过网络、传真机直接下订单!”在他的偌大的大闸蟹包装车间,刘元举一家人加上雇用的9个壮小伙一刻不停地捆扎、包装,还是忙得不可开交,连吃饭的空都没有。

据了解,今年由于春季干旱,雨水少,大规格大闸蟹量少,加之南方大闸蟹中秋节前推迟上市,南方客商纷纷抢购黄河口大闸蟹,致使今年的黄河口大闸蟹价格格外高。与往年同期相比,价格普遍上涨五成多,较大规格的上涨数倍。

永安镇大闸蟹养殖始于1993年,作为黄河口大闸蟹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该镇今年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的万亩黄河口大闸蟹精品养殖区项目,全面启动现代渔业示范区10万亩大闸蟹改造提升工程,努力实现从单纯的“大养蟹”到“大养蟹、养大蟹并重”的转变,建成了集精品养殖区、生态护养区、标准化养殖区、国家级大闸蟹原种场、区域性销售集散中心于一体的省内最大、全国知名大闸蟹养殖基地。同时养殖采取稀放、种草、投螺、监管的生态养殖模式,模拟大闸蟹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再生、饵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的良性循环,把“一只蟹”做成了一串庞大的产业链:蟹苗繁育——— 蟹种培育———大规模健康养殖——— 活蟹暂养储存及加工——— 营销网络健全,大闸蟹养殖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据介绍,这个镇年生产销售大闸蟹2500吨,实现产值3亿元。 

新闻推荐

□走基层·记者新发现“蚂蚱能人”李永全

“哎哟,他养蚂蚱有秘方,别人可学不来。”在垦利县兴隆街道店子村,谈起李永全,人人都知道他是“蚂蚱能人”。养蚂蚱能有什么秘方?9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垦利一探究竟。在店子村东头的“蚂蚱大棚...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