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基层·平凡视角三位大娘话说新旧渔洼

东营日报 2011-09-26 19:44 大字
在垦利县兴隆街道渔洼村文化大院里,61岁的李春英等几位大娘坐着马扎正聊着天。

“张嫂子,听说你家王强现在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了?”李春英大娘问道。

“听说还要涨呢。”王如英大娘高兴地说,“也不光他自己,咱村是远近闻名的打工村,在胜通、帝纱、三进等企业上班的人有七八十人呢,上了岁数的就去企业看看大门,年轻的先进车间学手艺,等有了技术,就能当个队长、主任啥的,俺家王强就是这样。俺那大儿子一家三口也都在企业上班,一月收入能有七八千块钱呢。”

“不光打工的,咱村干个体的也不少,跑运输的、海上养殖的也有五六十户,哪家不是几十万的收入,是吧婶子?听说玉柱大兄弟养了十几辆机械车呢。”李春英大娘问杨素芳大娘。

“要说这几年咱们村民的收入的确是越来越高了,去年咱们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8000元。”杨大娘接着说道,“咱村就700来口人,还包括150多个咱们这些60岁以上的老人们,8000块可真不少了。”

“那是,这几年全村老少的日子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大娘接着道,“就说咱村的路,咱这个200来户的小村子,柏油路就修了4000多米,直接通到了每家每户家门口,要不咱村这50多辆家用车,20多辆机械车、挖掘机、农用车直接就开不进村里来。这搁在以前就是做梦一样的事儿。”

“做梦的事多着呢,咱们村民的日子啊,那是越过越有味道。以前咱农民就是靠着土地过日子,多大岁数都要种地,现在好了,到了60岁就能领上“退休金”了,养老问题解决了,从2009年开始咱们街道上每年都免费给咱参保新农合,咱们生病住院也不犯愁了。”杨大娘说道。

“好日子还不光这些呢,咱们的消费观念也不一样了。就说以前吧,咱农村人不都是自己蒸馒头吃?现在村里的馒头房每天能卖出上百斤的馒头。村头开了5个饭店,生意火得不得了,周边企业的职工、本村村民经常去光顾。”李大娘笑着说,“前阵子俺过六十大寿,儿子说啥也要在咱村里饭店给俺摆一场,要我说,咱的日子啊,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那是孩子孝顺你。”杨大娘凑趣道。

“哎,别聊了,快听,庄户剧团开唱了,咱们快去排练吧。”王大娘拿起板凳催道,“老姊妹们,咱快走吧。”

“好好好,这就去,咱们吃喝不愁了,文化生活也要跟上啊。”几位大娘笑着应声道。

是啊,党的富民政策,垦利经济社会的发展,让这农村人走向富裕的步子越走越快,越来越轻便!(记者 王敏 通讯员 李洁) 

新闻推荐

多媒体教学“班班通”

日前,垦利县永安镇中学七年级二班的学生正在用多媒体上英语课。垦利县为均衡教育资源,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班班通”工作中,实行城乡统一步伐,给全县中小学所有班级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教学...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