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立市 环境优先——— 东营市环保工作综述

东营日报 2011-08-25 00:59 大字

本报记者 杨君

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融合于东营大地之时———

东营在变。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田园变得更青翠,环境变得更优美;

东营在变。工业结构越来越优化,支柱产业优势越来越明显;城市越来越靓丽,交通越来越便捷;

东营在变。民生改善进程更快,百姓幸福指数更高,社会发展更和谐。

东营市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融合机遇,在“高效、高端”和“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中,加速进入后发优势集聚爆发期。目前,以石油高端装备制造、风电设备制造、临港物流为主架构的大批高端制造业、高效生态产业项目,扎堆涌向东营;以30万亩现代渔业、20万亩生态畜牧业为主阵地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带动“黄河口系”农字号产品走向品牌化时代;以城乡林网、路网、水网绿化、百万亩生态湿地修复为主色调,大力度谋划“生态名城”建设,一座摇曳生姿、魅力四射的黄河水城崛起于河海交汇处。

控源头抓过程

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工作

实施水气污染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民生工程、务实举措。

东营市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控制闸”、“调节器”和“杀手锏”作用,严格执行环评法律法规,坚持做到“四个不批”、“六个必须”、“八个禁止”,有效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2008年以来,仅通过环境保护预审环节就否决或要求调整选址建设项目37个。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自2006年至2009年,东营市22家重点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部通过了省环保厅的评估、验收。22家企业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698个,完成清洁生产投资2.5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亿元。年削减COD排放82.8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183.8吨,削减废水排放97.3万吨,削减固体废弃物1.1万吨,节水148.8万吨,节电1.87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1.23万吨,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

2010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下发了《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实施方案》,2010年10月19日召开了全市高规格、大规模动员大会,成立了市委、市政府、胜利油田主要领导挂帅的指挥部,从各责任单位抽调40余人组成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强力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持续改进提高工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东营市督促企业在“治”和“用”上下功夫,按照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加严的原则,主要污染物COD排放达到60mg/L以下。作为全国造纸龙头企业的华泰集团,近年来先后投资10多亿元用于环境保护,污水处理规模达到了10万吨/日,在生化处理的基础上,2010年投资1.5亿元建设了四期氧化法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处理后的废水除部分回用于生产外,其余全部用来灌溉造纸速生林。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东营市突出抓好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全市17家燃煤电厂全部建设了炉外脱硫设施,对小型燃煤电厂实施结构调整,全部予以关停。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工艺废气,建设了硫磺回收、气柜收集等装置,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对橡胶轮胎行业的炼胶烟气,建设密闭收集、烟气处理等装置,较好地解决了异味污染问题。

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监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是确保环境决策、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的前提。

为全面落实环境管理,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耳目作用,实现从人工向自动化的转变,东营市先后投入近1亿元对51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10家城市污水处理厂、61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测设施,

建设了12个河流断面自动监测站、1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河流断面和城市空气环境的实施监控。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市、县(区)两级环境监控系统,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联网和第三方运营,运行率和准确率均达到95%以上。在全市重点排水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出口建设了生物指示池,放养鱼类,通过生物监控手段监测水质变化,直观表征污水排放情况。

按照“全过程控制、全天候监督、全方位管理”的理念,从过程、时间、空间三要素着手,逐步建立起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环境管理机制。根据实际情况,东营市环保部门建立和实施了“5+2”、“白+黑”的执法检查模式,除正常工作时间,突出了节假日和夜间执法,实行了领导轮流带班制度,建立了环境监察夜查组,严厉打击企业利用非工作时间逃避环境监管,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填补了非工作时间出现执法“真空”,实现了全天候的环境执法监管。为全面、及时、高效地满足群众的环境诉求,东营市以建设“环保110”为目标,建立起规范、一体化的环保热线受理办理机制和环境信访快速反应机制。成立了12369环保热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12369环保热线、12345市长公开电话交办件、“网上民生”留言、网上舆情等来源的举报投诉和咨询建议,规范热线受理工作,整合政务资源,打造高效便捷的窗口服务单位。整合全市环境监察力量,由热线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对环境信访案件接警即赶赴现场予以调查处理,做到了及时联系举报人、及时掌握信访事件、及时“出警”、及时调查处理和及时反馈等“五个及时”。今年以来共接警和接访1784起,处置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

突出重点项目

建设生态宜居黄河水城

水是城市的灵魂,是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市委、市政府站在关注民生、谋划未来的高度,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全力打造“黄河水城”的战略构想。

按照打造“黄河水城”的目标要求,东营市编制了中心城水系总体规划。该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好“水绿”文章,突出城市生态特色,通过理水造绿、亲水近绿、水绿结合,打造生态卓越的“黄河水城”。规划提出了“九横十纵”的水系布网结构,利用广利河等19条河流、沟渠构架起内部城市主干水系,贯通湖泊、湿地,并将水系引入居住区内部,美化环境。对于外围环城水系,将围绕外环路,依靠引黄河水压碱,改善绿化条件,形成路环、水环、绿环相结合的环城生态防护体系。规划通过引黄(河水)入城,多渠道解决水源问题;通过纵横布局、循环贯通,建立水系循环系统;通过沿路造水、水路结合,建立和交通方式、用地功能相配合的水系开发利用体系;通过水系连桥,塑造独特的水、桥文化景观,彰显出“黄河水城”的特色。

东营市投资1.4亿元实施了沙营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使其日处理能力达到 12万吨;通过BOO模式,投资1.15亿元,新建了东营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4万吨/日;投资5774万元,新建了胜坨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万吨/日。目前,正在新建的城南污水处理厂,含管网建设总投资2.7亿元,日处理能力为12万吨(一期6万吨)。投资3000多万元,对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实施了改扩建工程,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100%;投资1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新上了垃圾渗滤液膜处理装置,垃圾渗滤液实现了达标排放。实施截污、导污工程,封堵排污口100多处,新建、改造泵站20多座,建设排污主干管线28.6公里,完成混凝土方3000方、土方130余万方,将原来直接向河内排放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建设生态湿地,提高河流净化能力,规划建设南北向的西一路湿地绿廊、东青高速路两侧湿地绿廊、登州路湿地绿廊和东西向的潍坊路湿地绿廊、南一路湿地绿廊。实施了河道两侧土方平整、增绿造景和岸线整理工程,平整土方50万立方米,新增绿化30万平方米,改造岸线20万平方米,实现了岸绿、景美,清水进城,广利河恢复了鱼类生长,有效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自2007年2月份启动,全市累计完成建设项目1086项,投资34亿元,迁占各类管线近400条、200余公里,拆除建(构)筑物57.2万平方米,清除施工障碍7000余处,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黄河水城风貌已初具规模。

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率先崛起是历史赋予黄河口儿女的光荣使命,筑牢生态之基,高扬产业之帆,更是200多万东营人民的实际行动。应时而动的东营人,正以澎湃的激情和过人的胆魄,全力加快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步伐,一直向前!

 

新闻推荐

风电助力生态高效建设

9月6日,垦利县红光渔港边用于风力发电的风车列阵格外壮观。东营市充分利用沿海风能,大力引进发展风电新能源。目前,已有大唐、国华、华能等6家大型风电企业的10个风电场相继建设和发电,年发电总...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