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新视点——东营日报社市 农 业 局 合办胜利村人人当“股东”

东营日报 2010-12-03 01:11 大字
记者 李波 王敏 通讯员 张景智

刚进12月份,承包户垦利县永安镇胜利村农民屈留宝,便把明年30亩土地的承包费分文不少地交到了二十八村“地主”贾保国的手上,并签下了承包合同。而且,这一天竟有5位邻村的农民前来包地。同样是农民,为啥都到二十八村承包土地?

原来,这个村在党支部书记马广华的带领下,采取入股开发的方式,硬是把3000多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改造成了片片棉田、稻田和苇田,这个只有百十口人的小村,由人均一亩耕地变成三十亩,好多农户种不过来便承包出去,于是家家便成了“地主”。

为改造荒碱地,村里倾其所有,把多年积攒的23万元积累全投了进去,建起了750亩的水库和沉沙池。集体没钱了,怎么办?几位村民代表想到了集资入股搞开发。2001年村里决定集资入股,因为是第一次,群众顾虑重重,好说歹说才有18户群众入股,每股资金3600元。加上村集体入的那一块,总共吸引资金45万元,开发了一个1000多亩的苇场。没想到,当年每户群众分红1500多元,集体还获得了一定收益,这样一下子就吊起了群众的胃口。2003年,第二次开发时全村40户村民都抢着入股,改造土地800亩。等第三、四次入股,又开发了500亩稻田和760亩的上农下渔。通过连年开发,村里修建了3座小型水库,总蓄水50万立方米,沟、渠、路、林、桥、涵、闸及电力设施全面配套,所有土地实现了自流灌溉,人均拥有土地30亩。

对入股开发,村民都拍手叫好。村民冯居贤告诉记者,他家5口人,拥有土地150多亩,今年他家种了50亩棉花、6亩水稻,剩下的全部承包给邻村农民种植,粮棉收入加上土地承包费,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今年以来,经全体村民一致同意,俺村实施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复垦了400多亩土地不说,还能节省一大块新农村建设资金。省下的钱能办好多事呢!”说这话时,马广华的脸上放出了光。我们看到,村里建有农民文化大院、健身广场,环村硬化路、地下排水沟、路灯、大型健身器材等等一应俱全,农民家里的摆设应有尽有,村民的日子正发生着质的变化。昔日贫穷的二十八村正向繁荣富裕的小康文明村稳步迈进。 

新闻推荐

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督查组来东营市专项督查刘曙光出席汇报会并讲话

本报讯12月13日至15日,省委、省政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七督查组,对东营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市委副书记刘曙光,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雪萍出席汇报会并讲话。汇报会上,刘...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