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艺术跌宕精彩人生——— 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陈崇喜访谈录

黄河口晚刊 2010-06-23 00:18 大字
采访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陈崇喜先生,就像是在欣赏一幅从山涧飞来的溪流,时而跳跃、时而涓涓。在东营市戏剧创作领域创造了几个第一的他,其亲身的经历就是一部很好的戏剧题材——— 先从文、后从政,又毅然辞去公职下海经商,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身为何种身份,他始终割舍不下的却是那份浓浓的戏剧和文学情怀。

套用一句已经很老套的话来形容陈崇喜先生是最贴切不过的:在东营的戏剧创作者中,他是最成功的商人;在东营本土的成功商人中,他是写戏剧写得最好的。

记者:以您如今身兼数职的身份和头衔,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您——— 陈主席还是陈总?

陈崇喜:怎样称呼并不重要,那不过是一个职务的称谓。最重要的,是我心里对什么是最痴迷的,能够引起我心底澎湃激情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想来,仍然是戏剧。如果问我退下来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依旧会选择戏剧和文学创作。

记者:对戏剧创作的痴迷,是由来已久的吗?

陈崇喜:其实,我最初搞戏剧创作是被“逼上梁山”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供职于垦利县文化馆,主要从事小说和戏曲的文学创作。当年很少有人愿意写戏剧,但是为了完成上级每年的文艺汇演,就不断地构思和创作,慢慢地竟热爱上了戏剧,并开始了富有激情的创作。由于工作突出,1985年通过笔试、面试和考察进入山东艺术学院“明星班”学习,毕业后进入东营市文化局戏曲研究室工作。

当对戏剧创作的热爱慢慢变成每日案头的工作后,才觉出戏剧创作是如此难以驾驭:创作的时候,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必须非常鲜明,而且,他们各自的鲜明性格都是靠各自的语言来体现的。可以想象,一个人的笔下说出那么多人物的语言来展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展示矛盾冲突是何等艰难。

而且,戏剧的创作与写散文或小说是不同的。散文注重的是勾画丰富的意境,小说的故事性要强一些,它是对戏剧创作的一种提升。但剧本写出来,不仅要发表给大家看,还要演给大家看,所以在进行戏剧创作的时候,还要综合考虑导演、演员、作曲、化妆、服装、灯光、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甚至有的时候,要根据剧团的演员来写人物,还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的大背景。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说,小说作者是将自己放在整个小说事件之外,以第三者或旁观者的眼和手去观察和描绘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而戏剧创作者则是将自己放在了整部戏之中,自己就是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自己休戚相关,每个人都与自己形影不离?

陈崇喜:是这样的。所以在戏剧创作过程中,真有一种把自己四分五裂的感觉,每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如何把每一个人物的不同性格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是颇费心思的事。

记者:创作之前的采风,也是一门必要的功课吧?

陈崇喜:采风是必需的,更是非常重要的。

戏剧创作的采风与文学和小说创作的采风也是不同的,文学采风注重外部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而戏剧采风则是要找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来丰富自己的作品,找一些原型类似的人物去深入了解。我搞戏剧创作的时候,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有好多故事都是平时与人聊天时得到并积累下来的。比如有一次有位朋友跟我谈起他村里的一位当婆婆的跟自己的儿媳妇打架的事,这婆婆跟儿媳妇打完架不仅不生气,回家喝上三碗面条再回来打,所以我对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就骑上自行车,和朋友一起去她家喝茶。这位老太太看上去很讲道理,但谈吐和动作都透着一股精明利落劲儿,说话滴水不漏。于是我创作的小戏曲《睦邻曲》中的赖嫂,就是把她当做生活原型。

戏剧的冲突是通过每个人的言语来表现,继而让他们在戏剧冲突的状态下激发矛盾,让整部作品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记者:付出和收获总是成正比的,您孜孜以求的创作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东营市戏剧创作的历史上,您是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的,也可以说是开了戏剧创作的多个“先河”。

陈崇喜:付出的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在咱们市里的戏剧创作界,我的作品《考丈人》是第一件在全国获奖的作品,东营市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遗憾》也是我创作的,东营市拍摄的第一部在省里获奖的电视专题片也是出自我手,我作为第一编剧也参与了东营市第一部在山东省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三春柳》的创作,而且,我还是咱们市里第一个副高职称的二级编剧和第一个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会员。

记者:割舍了曾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选择踏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从政和从商之路,有没有留恋或迷茫?

陈崇喜:我对已经获得的成绩和荣誉是看得比较淡的,因为不管走到哪里,既得的成绩总不会被别人拿去。而且,我在戏曲研究室工作三年后调入东营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直至2000年调任东营市广电局副局长,都是服从组织的安排。

说到2001年我决定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却是经过了面对毫无退路的抉择时必须要经历的痛苦,那种疼痛是撕心裂肺的。但是,寻求一种更丰富、更多彩生活的念头紧紧攫着我的心,面对着几乎是无机可投的选择,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地向前迈一步,并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记者:面对着身份和角色的转换,您创作的戏剧作品渐渐少了,但散文和游记类作品却多了起来。而且,您的两本作品集——— 戏文集《昨日浅唱》和文学作品集《多少楼台烟雨中》,读来能够嗅出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味道。

陈崇喜:对于小说和散文,我在做戏曲创作的时候也有过涉猎,但自从经商以后,到国外考察和进行业务洽谈的机会多了,便集中写了一些随笔和游记类的文章。其实从我的整个创作历程来讲,是按照纯文学类、理论类和游记类文章为主线一路走下来的。从整体上讲,真正出精品的还是那个专门搞文艺创作的时期,但从高度上讲,还是经过从政、从商的一段经历后,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的高度上有了一个提升,虽然写的是游记和随笔类的文章,但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所以思想性强一些了。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再加上自身的经历,所以近期的作品对生活的感悟和感知体现的多了一些。

出这两本书的用意,一是作为资料保留,二是与朋友共享。

因为从事创作的这些年里发表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就像我在《昨日浅唱》的《序》中写的那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不变的,就是变化!我就是要把1978年我参加工作以后这个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社会文明程度的变化甚至是人们生活、感情的变化,把我自己的认识,用我自己的笔记载下来,记载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那段历史。比如不少剧本中描绘的情形,在现在看来是小事,但在那个时代就是大事了。

另外一个用意,就是与和我同时代、共同经历了这些社会变革的朋友们共同分享了。就像在我在《序》中写的:但愿我的这些拙作能够让同时代的人回忆和回味起身边曾经的故事;但愿这些曾经的故事能够感动现在身边的人。

记者:这样说的话,您从政和从商的生涯,倒不如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采风,这种采风相对于之前搞戏剧创作的采风,倒是更鲜活了,因为您就是身在其中的。

陈崇喜: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出戏,如何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留下自己的印迹,在积累生活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是作为“演员”的每个人需要好好考量的。

我似乎天生就有文人情结,并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从善的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生活。写戏剧是要讲究细节的,做人也是一样,用文学的激情来从政从商,用作品中的真善美来要求人生,用戏剧中的细节来严谨生活准则,每一个人都会是一个出色的“演员”,演出特立独行的自我。

记者:追求细节完美的您舞台会更大,演出也会越来越精彩。我们也一定能通过您那支耕耘不辍的笔,看到您作为“演员”的生活,也看到我们这个纷繁绚烂的大时代。(记者 李静)艺术简介:

1960年生于黄河口一个偏僻的小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曾任乡镇中学教师、县文化馆创作员、市文化局创作室副主任、市委组织部科长、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现任山东信致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营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山东东营胜利农村合作银行董事。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东营市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12件作品获全国、省级奖励,出版戏剧作品集《昨日浅唱》、文学作品集《多少楼台烟雨中》。

新闻推荐

老人乘坐三轮车不慎落下看病钱

本报讯一位六旬老人去医院看病,不料竟将看病钱落在了三轮摩的上,急得满身大汗的老人报警后,终于在民警的帮助下将钱找了回来。7月6日清晨,一位神情十分焦急的六旬老人跑进了垦利信誉楼警务室,民警...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