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基层行抢“鲜”一步干在先

东营日报 2010-05-08 19:51 大字
万尔村与科研单位结成对子,种植金太阳杏、世纪杏30000余株,仅此一项可人均增收300余元。图为支部书记李言成正在大棚里给杏树修枝。 通讯员 唐建文 报道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本报记者 彭华 郑代玉

图为 万尔村与科研单位结成对子,种植金太阳杏、世纪杏30000余株,仅此一项可人均增收300余元。图为支部书记李言成正在大棚里给杏树修枝。 通讯员 唐建文 报道

垦利县黄河口镇的万尔村,一直以来可谓是“闻名遐迩”,“全县唯一的省级旅游特色村、第一批市级小康文明村......”都是这个村的金字招牌。

万尔地处黄河入海口近邻,驱车前往,发现乡间的小路两旁有些荒凉。记者不禁好奇,一个人口只有191人的偏远小村,到底是怎样依靠种植大棚果菜、发展特色旅游业,走上富强村之路的呢?

“到了,这就是万尔!”随行的乡镇工作人员提醒我们。一下车,记者一时有些恍惚,只见这个小村庄一眼就能望到边,却非常干净整齐,两纵两横的大街笔直宽阔,村北边是一座座崭新的村居,南边则是一排排标准化的高科技大棚,东边水库旁配备了商品售卖亭、组合木亭等设施,规划开发了观光游玩、休闲垂钓等游乐项目。只见其中竹楼草顶、回廊通幽、鱼塘菜园、暗香浮动,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风光。这如画的景色,如此的静谧,又不觉得让人感到亢奋,想要一探究竟。

正思量间,村委委员万和平迎了上来:“县里有个种植基地的现场会在我们这儿召开,李书记过会儿来。咱们先去大棚看看吧,村里的情况我都熟悉,咱们边走边聊。”他领着我们就近来到一个大棚前,弯腰走进低矮的棚门,一抬头便看到了满棚的郁郁葱葱,翡翠般的香瓜果实累累地挂满藤蔓。一个正在浇地的村民可能是错把我们当成了前来采摘的游客,打着招呼说:“再过一个星期来吧,瓜熟得还不是很好。”当问起他大棚的收入情况时,他笑着说自己不是老板,是在这里打工的。看到我们的惊奇,万和平说:“万尔村多亏有李言成这个好书记,他致富后不忘乡亲们,协调资金建水库、水塔,个人出资近百次带领群众外出参观果菜大棚种植,使万尔一跃成为全市有名的特色果菜大棚种植专业村。现在,俺村果蔬大棚已发展到120多个,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多元,很多村民都专门雇人来管理大棚。近几年,在上级的支持引导下,村里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到了采摘季节,每天都有数百名市民到这里观光游玩,瓜果蔬菜靠这种途径基本就能卖光了。”

来到村民王进清的杏树大棚里,这位快人快语的大嫂告诉我们:“我是本村人,从一开始就跟着李书记种大棚。最早乡亲们对蔬菜大棚不了解,根本不信冬天能长出蔬菜。他就带我们去寿光参观学习,亲自做示范。现在,村民们都很信服他,背后说李书记是‘小老头,大能耐\’。他带着大伙什么品种新鲜就抢种什么,这些反季节上市早、科技含量高的春艳桃、巨峰葡萄、红丰杏、樱桃等果树品种,给村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周围几个村都跟着俺村学呢。”

正说话间,村支部书记李言成进了大棚,这个非常朴实的农村老汉,讷讷地不善言谈,在记者一连串的询问下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万尔能有现在的发展,一是靠党的政策好,另外就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常出去看看,多向先进地区学习,干什么事都抢先一步,就能跟上形势发展,早一点发家致富。当前,万尔面临的问题就是要继续扩大规模,我们已经建了生态园,但村里人口少,大棚总产量还是比较低的,外地的客商不愿意来,与各大超市签的订单供应不足。我们正在对外寻求合作,与一家企业洽谈着拟投资3000万元的高科技大棚果蔬项目,如果能成功,那可就解决了万尔发展的大问题了”。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李言成书记:“您今年都65岁了,还想继续干吗?”他乐呵呵地说:“干,只要还能干得动,就想为父老乡亲们多做点儿事!”

记者手记 十几年前万尔村是典型的贫穷村,现在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探究其中的奥秘,不难发现:种大棚蔬菜,他们抢先一步;大棚里种植特色果品,他们又抢先一步;搞乡村特色旅游,他们还是抢先一步。就是这个抢先一步,不仅富裕了农民,而且体现出一名基层干部的胆略和智慧。李言成没有拘泥于眼前的一片天地,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想在先、走在前,主动适应形势,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只要还能干得动,就想为父老乡亲们多做点儿事”——— 话语真朴实,精神更可贵! 

新闻推荐

家电下乡让农民轻松度夏

8月4日,垦利县兴隆街道办事处大河村村民孙杰正跟妻子在家擦拭新买来的空调。如今,空调也享受家电下乡补贴了,孙杰在购买空调时当场就得到补贴1000多元。家电下乡让农民轻松享受清凉。特约摄...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